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金融家叶迪奇盼内地改革多些市场主导

2018-12-03 03:17:36大公报 作者:邵淑芬 黄裕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叶迪奇见证内地金融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公报记者何嘉骏摄

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金融业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港金融界传奇人物叶迪奇,1965年加入滙丰银行,一做便是47年,於2003年出任滙丰中国总裁时,更一手促成滙控入股交通银行,更被借调到交行担任副行长一职,成为首位在内地主要银行任职高层的港人,见证中国金融业40年来逐步开放走向国际。 
 
“这47年的时间完全不觉好长,滙丰为培训员工,每两至三年便调一次部门,很多部门我都做过。后来更调派去美国、英国及上海,於上海一待便是7、8年。”叶迪奇说,十分幸运可以见证中国於这40年改革及进步,他是上海人,於上海出生,小时候来港后就没有踏足内地,直至“文革”结束。
 
亲历内地40年改革开放
 
“首次踏足内地是1976年,‘文革’刚刚完结,当时滙丰总经理被邀请到深圳,自己亦跟随北上。最记得由罗湖经过深圳桥的时候,周边什麽都没有。”当年内地邀请滙丰派人上深圳,是希望看看有什麽可以发展,最后当然无下文,但已带给叶迪奇深刻的印象。
 
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举办交易会,滙丰便透过交易会接触内地客户。“当年滙丰在广州东方宾馆租了两间房,派人成立临时办公室。交易会每年举办两次,是外国公司唯一接触内地客户及产品的机会。”叶迪奇称。当时滙丰不可以於内地做生意,设立临时办公室,是提供资讯,并将中国及外国公司联系起来。他指,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阶段,滙丰亦完成首个直接贷款予中国企业的项目。而随着香港厂家陆续搬往内地,香港贷款予内地的金额亦愈来愈大。“香港金融界第一步支持内地开放,便是支持香港及外资厂商在内地设厂及投资。”
 
内地改革开放第二阶段,是中国入世之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五年后开放金融市场予外资参与,吸引大量外资涌入中国,滙丰亦於2003年委派叶迪奇出任滙丰中国总裁。“中国金融业於2001年至2006年开放得十分快,滙丰中国总部设於上海,当时基本上好多嘢都可以做。”叶迪奇指,滙丰当年投放大量资源於中国内地,并於上海、北京、广州、重庆及成都等开设分行,直到现在仍是外资於内地设立最多网点的银行之一。
 
随着内地业务发展稳定下来,滙丰开始寻找在内地投资,内地改革开放进入第三阶段,引入外资参股,实现“引资引智”。“中国太大,滙丰难单靠自己一个发展,故要投资内地金融企业。”经过多番考虑下,叶迪奇最终建议滙控入股交行,成为当年最大宗外资行入股内地银行个案。他於2005年借调到交行,一直到2012年於交行退休。
 
金融业不照搬外国一套
 
叶迪奇指出,一直以来,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均是将外国的一套照搬,08金融海啸,虽然对内地金融业未有大影响,但中国当局却发现不能再照搬外国的做法,要有自己的一套。而他退休后,担任国际金融协会(IIF)亚太区首席代表,引入中资金融机构加入做会员,希望中资公司能走进国际舞台,增强中资金融业於国际的话语权,这是改革开放的第四阶段。
 
47年的滙丰生涯,叶迪奇见证中国金融业逐步改革开放,由引入外资到走向国际,他适逢其时。凭着多年经验,他认为,中国未来要做多些市场主导的改革,“内地要与国际接轨,继续改革步伐,增加民营企业的参与,开放市场。”他续称,人民币国际化十分重要,指现时中国出口五成以上使用美元,若人民币国际化能做到这个地步,中国话语权亦将增加。
 
滙丰入股交行 为改革开放作“小小贡献”
 
 
图:年轻时候的叶迪奇,备受滙丰高层赏识;最终继王浵世之后成为滙丰中国第二位CEO兼代表滙丰参与交行管理的副行长
 
滙丰入股交通银行(03328)的事迹,叶迪奇如数家珍,亦反映这次入股行动背后所蕴含的重大意义。滙丰是首家外资行投资全国第五大金融机构,而交行亦肩负银监会所赋予的“先行先试”使命,双方合作自有其先驱作用。事隔13年,叶迪奇再次叙述这个传奇故事,细节依然历历在目。总结经验,他说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整体而言“算是比较成功”。
 
2004年8月,滙丰斥资近145亿元人民币入股交通银行,创下当时外资银行投资内银的最高金额纪录。滙丰对交行的持股量达到19.9%,是仅次於中国财政部之后的第二大单一股东。其后虽曾被摊薄,至今仍持有18.7%交行股份。
 
由协助滙丰选定交行作为投资对象,到率领团队参与交行业务,以至引领交行在香港上市,叶迪奇都有第一身经验。叶迪奇忆述,中央政府当初的用意是“引资引智”,惟引入外资的知识和人才这部分才是重点,故此他最初并非只身上任,而是带同“一队滙丰职员”合共20多人,包括在风险管理、信用卡、零售业务和培训等方面的专家。
 
在交行任副行长七年,他亲眼目睹交行的业务范围逐渐扩阔,新事物也不断涌现,例如协助交行增设信用卡业务、零售和按揭业务、客户分层策略,以至后来的网上银行等,“至今仍一直keep住,发展得几好”。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他谦说“这是滙丰作出的小小贡献”。
 
在双方合作过程中,除了交行得益,叶迪奇坦言滙丰亦得以吸收在内地营运业务的经验,他自己对央企的工作文化亦有深入认识。叶迪奇经常向在内地工作的20多名同事反覆强调:“文化无得改,但可以利用别人文化做你想做的事”,并浓缩为三句话。
 
坚持风险管理原则
 
“第一是一定唔可以急,要按部就班。”叶迪奇指出,有时并非交行职员不愿配合,而是环境、制度使然。其次是“要明白对方文化”,所以鼓励同事到不同分行、部门“调研”。最后,他说“如果认为是对的,就要保持原则。”假如事件实属重要,虽然对方未能好快接受,也要“keep住讲,不应放弃”,例如风险管理原则。
 
从外界角度看,叶迪奇坦言中国的发展过程“未必咁完美”。例如在交行七年期间,已换了两名董事长和三名行长;由於人事变动快,银行要推行策略相对困难,他认为这也是工农中建交这五大行的发展策略未见显着差异的原因。
 
任交行副行长的尴尬与奇特
 
 
图:叶迪奇曾担任交行副行长一职
 
滙丰入股交行(03328)是一桩新事物,加上交行是央企,叶迪奇由滙丰调派至交行出任副行长一职,相当於中央副部级职位,身份相当敏感,过程中也出现不少有趣、尴尬情景。
 
叶迪奇是首名出任内银副部级职位的港人,赴任之前需要中央审批,整个过程“有如查家宅”,前后用了大约三个月时间。故此滙丰与交行虽於2005年初签订协议,同意由叶迪奇带同团队到交行总行上任,最后延至同年5月才正式履新。
 
带着副部级衔头,他说在内地虽算不上官员,但是颇受尊敬,享不少礼遇,例如现时仍可使用交行在上海总部所设的退休干部俱乐部“饮茶、食晏”。
 
由於交行属央企的缘故,叶迪奇到了交行之后要签一份合同,承诺“在交通银行所见、所听的任何资料,都不能转告任何人,包括滙丰在内”,以致衍生出一些尴尬又奇特的场面。
 
叶迪奇解释,他的薪酬是由滙丰支付,公司每年也会根据其工作表现厘定花红金额,惟他却无法向上司交代自己的具体工作内容,故此只能对上司说:“对唔住,我唔能够讲你知我在交行的工作;你信我就畀bonus,唔信就无得畀。”他笑说:“在滙丰里面,相信我是唯一一名外派员工是由滙丰继续支薪,但公司唔可以过问我工作的人。”
 
力推中资机构加入国际金融协会
 
2012年6月,叶迪奇从工作了七年的交行副行长一职退下来,他於滙丰长达47年的职业生涯也告一段落,惟他与内地改革开放的缘分未完,只是转了另一个舞台。不久之后,在滙控集团(00005)前任主席范智廉(John Flint)引荐之下,叶迪奇出任国际金融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简称IIF)亚太区首席代表,致力协助中国银行业走向国际舞台。
 
国际金融协会是一个国际金融业组织,成员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接近450名。IIF总部设於美国华盛顿,2010年11月在北京设立亚洲代表处,以增进协会与亚洲地区的了解。叶迪奇的职责,是向亚洲区金融机构宣扬IIF。
 
“如果中国的发展策略是走出去,应该积极参与这类国际组织,透过了解外国市场的经验,可供中国发展借镜;另外,中国亦可藉此机会向外界介绍内地发展现状,唔使佢哋估估吓。”叶迪奇表示,外国传媒报道中国市场消息“经常一知半解”,有欠全面。
 
在叶迪奇努力游说之下,至今约有10至20家大型中资金融机构加入IIF;他更“成功争取”在IIF董事会内加入更多中资机构成员,并鼓励中资机构代表在会上踊跃发言。尽管中资机构代表初时考虑到其官方背景色彩较浓而不愿发言,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之后,亦已学会应对之道。IIF网页显示,中行和工行董事长现时都是协会董事会成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