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德国全民医保的启示\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 沈凌

2018-12-19 03:18: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美国很厉害,高科技握在手裏面,想打谁就打谁。但这麼厉害的美国,闹了一百年还没办法实现全民医保。前任总统奥巴马强推医改,导致现任共和党政府靠着废除医改的口号上了台。可见很多时候,社会制度的创新远比技术创新困难得多,也由此,可以想像中国四十年来制度变迁的困难程度。

  有关全民医保问题,德国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留学生初到德国,第一件事就是交医保费。学生的医保费是很少的,和学费裹在一起交,学生们往往不知不觉。德国的全民医保不是“全民免费医疗”─现在很多人一看到发达国家看病的时候不花钱,就冠以免费医疗到处忽悠民众。其实哪裏来的免费?无非是你不生病的时候就预先交了钱罢了。德国的全民医保很好地照顾了低收入人群:社会性的医疗保险,其缴费的多少是和你的收入相关的,收入少的人少交一点,收入多的人多交一点,但是最后大家享受的社会保险医疗服务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有点儿累进税收的意味。所以很多时候,德国人谈起自己收入所得税,往往也会把这一块医疗保险的扣除额也算到税收裏面。

  大家一听说穷人缴费少,富人缴费多,但是享受的医疗服务都是一样的,或许马上又会激动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啊!其实这种对所有人都一样的社会医疗服务,并不是完全让人满意的。一般来讲,真正的富人会觉得这个社会性的医疗保险的服务不到位,所以他们还需要再去买私人医疗保险。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真正的政府通过社会医疗保险提供的医疗服务仅仅就是为了保底,不可能把最优的医疗资源配给最穷的人。这也是“全民免费医疗”这种消息传出来,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给予赞同的原因所在。免费就是取消价格信号,没有了价格信号,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替代物来有效配置资源。如果全中国就那麼一个顶尖的外科大夫,但是有100个病人需要救治。他应该给谁去看病?如果没有价格,有谁能够提出一个更加合适的选择机制?

  中国现在很多的大城市居民整体抱怨看病难,有点儿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味道。有朋友为了儿子的一个感冒发烧,非要去三甲医院,去了还不停地抱怨三甲医院裏面的医生处理他的孩子不认真。如果这事情在德国会怎麼样?笔者估计连三甲医院的门都进不了。所以,中国现在的看病难问题有没有?当然有,但不是存在於北京上海,而是在广大的县城裏,农村人生病,别说三甲医院,县医院都还离着几十里地呢。可是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都配备给了北京上海,当地居民去这种地方看病还嫌贵、嫌人太多。你去周边的县医院看病不就便宜而且人少了吗?

  建有效市场机制

  除了看病难,我们还抱怨看病贵。现在去中国医院看病,医生病人都喜欢用进口藥。所以,德国的医藥公司在中国大发其财。慢慢的我们把对外国藥的信赖转移到了对外国医生身上,觉得外国医生都是医术高明的神医。想想也是,人家的医生至少要读十几年的书,不是博士根本没有机会当医生,读到了博士,还要在医院裏面做七八年的住院医生,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等到你有了私人开业的资格,差不多都四十多岁了。这还不能算神医吗?不过,在中国医生的眼裏面,这真的都是浮云。

  一个去德国医院观摩过的中国医生说:医院的设备真的没得说,但那裏的医生一年接待的病人还没有我一个月多。话说“熟能生巧”,我们看病也挑“有经验”的医生。经验是什麼?不就是接待病人的人数吗?一个中国医生有着十倍於德国医生的经验,笔者认为,如果他不是那种十分白痴的话,其医术也要比同类德国医生高出一大截。

  就算是在很社会主义的德国,政府也不可能为全民医保买单。即便是在已经买单的医疗服务部分,也不是说就消灭了价格和市场原则。我们看到的是市场原则得到基本尊重的同时,对低收入阶层的有限度补贴。而中国的医疗困境,还不仅仅是对穷人的补贴不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机制,恢复价格信号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然后再通过税收调节,给予穷人一定的帮助,是现代混合经济的一般原则。即便在医疗行业,也是如此,并没有什麼特殊性可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