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在6月尾推出了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同期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令到市场因此要重整旗鼓,好像在电脑按了reset掣一样。市场整顿的最大好处并不是令楼价大跌,因为楼价本来就是没有泡沫之下形成的,而是令楼市运作秩序得到改善。
过去数年楼市辣招出场,成功令市场去除了泡沫,香港进入了一个低借贷、高现金、平息的年代,可以说是投资者的天堂,社会金融结构虽更稳定,但亦製造了贫富悬殊,有资产及没有资产者的收穫当然是不同。
另一欠佳的情况就是成交太少,少量的成交就代表了整个市场,这个现象令到楼市跌的时候跌得特别多,升的时候亦会升得特别高,“牛皮”的时候新高新低都会有,旧常态的专家往往面对这种观点如入了十里迷阵。对!我们过去因为成交少,有不少步伐是根据少量的成交去巩固的,这种巩固不可以说是泡沫,但总有市场板块存在行得太快和太大步伐,如个别楼花就是一个好例子,或者一些个别市场亦有一些例子。
过去几个月,大部分人将注意力放在楼价会不会拾级而下。笔者在专栏中说过,600万以下私楼进入了“寻底”时期,现在算是一个“牛皮”即巩固争持的阶段。当市场运作正常之后,笔者认为七成的原本健康发展的物业楼价应该会在数月内回复到原位,但是有三成左右运作不健康的,例如一些楼花或者一些偏远地方的纳米单位是要面对较大的挑战的。
上车族应把握窗口期
消费者如何掌握这个市场?笔者认为消费者更加要清楚自己要买的单位是否一个不合理的楼价,这个其实很难,因为市民永远都觉得楼价贵。大家必须清楚市场三个最具影响的购买力─上车、财富效应(因资产升值下衍生的购买力)及中国资金,过去几个月皆在静止状态,令上车市场率先寻底,但笔者想提醒第二及第三种购买力不可能长期静止,当这两种购买力因为贸易战改善,或者因为中国经济完成宏观调控之后,有关购买力就会恢复正常,可能不会比过去的过分活跃,但是亦不会如刚刚数个月的静止,那麼上车购买力就变成最弱势的购买力。
记住,市场是由购买力三角形顶尖的人士去接收的,成交愈少,就愈强购买力的人才买到单位,这个就是笔者认为用家买楼要掌握入市时机的原因了。
当然,市场找到谷底不等於市场会大升,但问题是用家必须要盯紧市场变化。作为老一辈的香港人,笔者是极希望现今这个静市延长的,但是经验和理智告诉我不可能有一太长的时间和机会,希望年轻人好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