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去槓杆效应 内地商地交易年跌12.5%

2019-01-12 03:18: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倪巍晨上海报道:宏观“去槓杆”在对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构成紧缩作用的同时,亦对投资者融资能力构成影响。仲量联行近日在上海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内地商业地产交易额录197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滑12.5%。仲量联行中国及华东区投资部总监叶建成预计,稳定的需求、较好的回报率,加之决策层并不鼓励境内资金赴海外配置商业地产,今年内地商业地产交易量仍将延续活跃,投资者或更偏向中长期的战略投资。

  上海仍是当前内地商业地产投资领域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去年上海商业地产交易额为1100亿元,佔全国交易总额的56%。其中,有48%的交易来自写字楼市场;有30%的交易来自综合用途的资产项目;12%来自零售项目;2%来自工业需求项目,其余交易来自酒店和其他类型物业项目。叶建成表示:“大多数潜在投资者,特别是境外投资者仍认为,上海是一个稳定长期的投资选择地”。

  叶建成指出,中国宏观经济虽然承压,并面临来自贸易摩擦的压力,但内地商业地产仍持续吸引包括保险资金、境外投资者、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长线投资者的关注。而去年商业地产领域的大宗交易依然活跃,特别是去年四季度,内地商业地产成交额达857亿元,同比增长3%。

  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市场研究部主管简可(James Macdonald)也向大公报表示,来自境内投资者竞争度的减少,令国际投资者获得更多投资机会。由於国际买家资金储备更为充足,去年有更多大规模综合体和开发地块完成交易,有73%均由此类买家完成。

  投资偏好方面,叶建成坦言,去年增值型物业投资正成为主流,特别是在资产升级改造方面。简可亦介绍,物流资产在去年受到境内外投资者的双重追捧,物流资产运营商正不断透过使用新技术和设备,来提高效率与回报率。

  简可预计,随着投资者选择风险更高的标的来获得更高回报率,预计“老年公寓”、“长租公寓”、“不良资产”,以及“奥特莱斯”等小众资产将获更多关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