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政府“全盘接纳”专责小组报告,其中一项是收回部分粉岭高尔夫球场
房委会建议申请公屋的入息上限上调4.2%,令到约16万私楼非业主户符合新入息资格,笔者听到此消息后眉头一皱,因为如此一来,公屋轮候册的长龙一定会进一步加长。对较贫困的轮候人士来说无疑是稀释了他们的上楼机会。这个社会矛盾之处正正是难以平衡利益,政府调高上限一定有其道理,事实上要配合社会整体环境而扩大安全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根本问题始终都是新土地供应量不足。
土地供应量不足的原因归根结底是香港人不够支持政府造地,不造地最大的损失仍然是香港人自己要承受。有一个年轻博客在网上这样说:“条龙再长啲,但供应仍然仲唔够,咁有咩意思?”但愿年轻人除了要体会到供应量不足之外,更进一步应知道自己如果同意任何开发土地计劃,大局要改变其实不太难。
然而,香港人仍然困在狭隘的观念之中,例如环保,往往认为别人应该牺牲,自己不需要让步,如果继续保持着这个心态,香港再过二十年只会比现在更差。希望年轻人三思,齐来参与任何造地计劃,并加入鞭策所有政党及政府去面对现实高速造地。“造地如救火”,只是大家难以面对因缺乏造地引起的楼市升灾而已。
虽然眼下造地已经来不及,但只要是香港人打开了造地之门,香港社会脱离了“全民反造地”这种困局的话,发展商就自然会将累积的庞大土地释放出来,这个才是更快影响到楼市的因素。
很多人都会认为空置税尾大不掉,其实空置税本来就是可以令到一手市场出现庞大供应的行政手段,但是到现在仍未通过立法会,而且政府太早宣布公私营土地七三比去分配,所以令到发展商根本不需要急放土地,只要将供应慢放拖至2021年及2022年供应不足的断层时段,那便不单可以令到楼价继续逐步上升,而且更可以令空置税的成本转嫁消费者。
我们是否应该灰心?笔者是仍存有期望的,过去一年施政方向以稳定经济为重心,政府难免要放鬆一点空置税,因为空置税是一个内部利益分配的调整,反而贸易战之后,笔者认为对空置税及土地的累积者会严厉一些。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应该是市民全力支持造地,政府也应该让市场知道不造地的坏处,而不是纵容群众在低泡沫高资金量的市场中,不断麻醉在“楼价始终一日会回头大跌”的错误期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