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四川古蔺:猕猴桃漫山 外卖送田间

2019-03-20 13:26:48大公网 作者:李兵、朱启丹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呐喊村村民在成片的猕猴桃基地劳作。 

阳春三月,春耕好时节。在四川省古蔺县东新镇呐喊村脱贫产业园区内,村民们正挥汗如雨,忙着除草、翻土。 
 
“老乡们,吃饭啰!有香喷喷的辣子鸡……”中午时分,呐喊村村民罗江胜骑着摩托将一桌乡村美味送到田间。村民们放下手中的农具,拍去手上的泥土,围坐在猕猴桃园下,津津有味地吃起了午饭。 
 
“罗老板,今天的鸡肉很新鲜,味道很巴适!”“罗老板,今天送了几份外卖,收入一定很可观吧!”村民们一边吃饭一边与罗江胜开起玩笑。“老乡们你们慢慢吃,多提意见和建议,我还有两份外卖要送,就不与你们聊了。”罗江胜一边乐呵呵地回应乡亲们,一边骑上摩托一溜烟儿消失在山边。 
 
古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乌蒙山系,境内“七山一水两分地”,是四川扶贫攻坚重点县之一。近年,当地积极施行“农旅融合、田园牧歌”发展策略,建起万亩猕猴桃基地和万亩甜橙基地。村民们从一家一户的单一劳作方式解脱出来,不仅腰包鼓了,也让在城里盛行的“美团外卖”走进了田间地头。 
 
乡村送外卖 年收四十万 

村民采摘猕猴桃。(资料图片) 

从成都出发,沿着成(都)自(贡)泸(州)高速,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便来到川黔交界处的古蔺县。只见这个区域高速与铁路纵横交错,已成为南向出川的交通要道。 
 
古蔺县东新镇呐喊村地处被誉为“美酒河”的赤水河边,罗江胜、赵永菊夫妇便是这个村的村民。罗江胜、赵永菊夫妇的农家小餐馆取名“菊胜餐馆”,以两人姓名的最后一个字命名,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 
 
一段悦耳的铃音响起,罗江胜拿起手机一看,是猕猴桃产业基地打来的订餐电话。“老张,大伙想吃什么?今天我准备做辣子鸡,要不要给你们也来一份……”电话那头响起一阵愉快的笑声:“要的要的,今天有口福啰!”罗江胜挂了电话后,迅速配好食材开始做饭。 
 
在平整的乡村水泥路上,罗江胜的摩托车不时疾驰往返,将可口的饭菜送到村民们手中。 
 
“呐喊村是典型的山区农村,以前,村民们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罗江胜说,随着产业扶贫的推进和乡村旅游的兴旺,农村消费呈现出新趋势。 
 
2012年,“菊胜餐馆”顺利开张,罗江胜夫妇俩凭着优良的品质和公道的价格,逐渐获得村民们的信赖。2017年,首届东新镇猕猴桃音乐节举行,仅活动当天便接待了近30桌客人。“从未遇到过这样的火爆场面,忙得连接电话的时间都没有。”罗江胜说,晚上,他发现手机里有30多个未接电话,大部分是定餐电话。 
 
2018年,罗江胜、赵永菊夫妇的“菊胜餐馆”收入40余万元,成为村里率先奔小康的代表之一。 
 
打工仔返乡 个个成老板 

    高速穿越乌蒙山区。 (供图:四川泸州古蔺县委宣传部) 
     
    站在自家的猕猴桃里,望着千万株嫩芽正舒展着身姿,村民喻国友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以前,我一直在外打工,虽然每年也有一些收入,但却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喻国友介绍,2017年9月2日,古蔺县东新镇召开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邀请9个村近百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他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喻国友种植猕猴桃达到120余亩,还聘请同村贫困户在自己的猕猴桃基地打工,由“打工仔”变成了“小老板”。“种植一年猕猴桃,相当于种几年庄稼,也大大超过在外打工的收入。”喻国友说,近年呐喊村反乡创业村民达50余位,有的种起猕猴桃或甜橙,有的经营起小餐馆或其它小生意,让乡村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东新镇采取‘园区+村集体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发展猕猴桃,并建起‘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民‘流转有租金、劳作有酬金、入股有股金’。”东新镇党委书记严涛介绍,2018年,该镇猕猴桃和甜橙种植面积分别近万亩,让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更是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