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财经分析\首批IPO企业严把关 监管层问询式劝退\大公报记者 李灵修

2019-04-27 03:18: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科创板的推出是内地资本市场今年的头等大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度极高,甚至众多科技园区都专门设立推进工作小组,由主管领导亲自抓园区孵化项目的上市事宜。在此背景下,申请企业的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由3月22日上交所公布首批受理企业名单至今(4月26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共计93家企业进入衝刺阶段。

  但这还不算完,业内预计在公司半年报审计结束后,即5、6月份会有更多拟上市企业提交申请材料。如按坊间预计的“科创板鸣锣时间在6月底、7月初,首批挂牌企业规模50家以内”,科创板受理企业会大排长龙。如何疏通堰塞湖问题,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

  就在本周二(23日),官方发布了《上交所就首轮问询及回覆情况答记者问》,就科创板申报受理、问询进展情况作出阐述。在新闻通稿中,上交所对招股书信披质量用“五个不够”进行总结,分别为“对科技创新相关事项披露不够充分;对企业业务模式披露不够清晰;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风险揭示不够到位;信息披露语言表述不够友好;文件格式和内容安排不够规範。”

  从上交所的反馈来看,目前申请材料问题重重,反映出企业準备仓促。要知道,科创板从概念问世到首批受理名单公布,其间仅用时137天,可以说是进展神速。另一方面,上交所展现出的工作效率也令人瞠舌。截至昨日,上交所共对93家受理企业中的78家发出问询函,比例逾八成。从如此快节奏的审核过程中可以猜测到,监管层应对堰塞湖问题的方式,很可能是通过问询形式进行劝退。

  按照规定,若问询回覆不能切实回答问题,又或者有新问题出现,上交所会在十个工作日内提出第二轮问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外界就能看到首批被问退的企业出现。

  事实上,儘管全国人大早已授权註册制改革,惟科创板的“註册制”始终未被明确定义。按照西方成熟市场惯例,註册制下的发行机构只需负责证实申请资料不存在虚假、误导或遗漏。但根据科创板现行上市流程,包括“交易所审核”与“证监会註册”两个阶段。科创板的註册制绝非不审核。

  如何釐定註册制审核与过去的核准制审核差别,我们还要继续观察监管层释放的信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压力下,科创板註册制审核在初期依然会保留核准制审核的印记。在这一过渡阶段,无论监管者抑或申请企业、投行机构都需要时间适应。怎样保证改革“不走样、不变形”,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