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财经分析\地方楼市调控缘何“开了又封”?\大公报记者 李灵修

2019-07-26 03:24: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6月份房地产数据持续走弱,累计销售金额增速从6.1%下降至5.6%,累计投资增速则由11.2%下降至10.9%。因此,坊间有关调控鬆绑的议论甚嚣尘上,打出的自然是“稳增长”的旗号。

  7月19日,开封住建局证实已取消该市住房三年限售,原因为“自2017年出台限售政策之后,炒房现象基本得到遏制,限售政策并不必要”。不料不足24小时,开封市又撤销了“取消限购”的决定,着实令外界大跌眼镜。政府对此解释,“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对由此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缺乏充分的预判和评估”。言辞中似有万般苦衷。

  事实上,类似的调控鬆绑“一日遊”在内地亦有先例。2018年12月26日,衡阳市宣布放鬆限价,时隔一天又撤销了公告。衡阳住建部门给出的理由:“对稳控房价的複杂性判断不精準,对稳定预期的持续性认识不充分,文件出台引发了市场的误解和网上的炒作”。

  衡阳与开封先后打脸,其实都是源於“市场预期”的压力。调控鬆绑消息一经放出,即时受到媒体广泛关注,难免令人质疑触及“房住不炒”的底线。兹事体大,地方政府承担不起。

  今年以来,地产调控层层加码。先是4月19日政治局会议重提“房住不炒”国策;5月中旬发布的“23号文”又申明,银行、信讬等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放款加强监管工作;6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直言,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存在风险;7月初监管层对多家信讬公司进行窗口指导,收紧房企融资渠道。

  眼下正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节点,宏观环境虽不容乐观,但中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初心不移,随着科创板的推出、高端製造业扶持政策的落地,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产业。此时地方政府鬆绑房产调控的确不合时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