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河北乡村经济振兴系列之四十三/李教授杯酒换科技小院

2019-09-09 04:24: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发微信约饭局,围桌坐定自己却滴酒不沾,“要间小院”的想法迟迟没法推进。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党委书记高春梁激将说:“你喝一杯,我给一间!”李教授三杯下肚不省人事,第二天醒来想起这事,拉上年轻教师张宏彦、王冲壮行到乡裏要房子。高书记一听笑了:“酒桌上的话能当真呀?”李晓林不干:“你不兑现,我仨今天不走。”\大公报记者顾大鹏(文、图)

  2009年5月,李晓林带着张宏彦、王冲两名年轻教师来到曲周。李晓林对记者说:“曲周地处黄淮海盐碱带腹地,建国20年,这裏的土地亩产增加了1公斤,农民靠刮盐生活。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辈农大人带领农民治碱,昔日‘盐碱滩’变成‘米粮川’。碱治好了,农大的教授并没有走,在这裏建立了实验站。”

  八点鐘,李晓林开车拉着张宏彦、王冲从实验站出发,十点鐘来到白寨村,他们想把散户组织起来,建立一个高产高效玉米示範方。“到地头却不见人影”,李晓林纳闷,“人呢?”一位大爷说:“你以为农民傻呀?”这时他才知道,农民早上四五点下地,不等太阳直射,就回家吃饭休息了。

  田间地头找不到农民

  第二天,天不亮他们赶到农田发现,“地头上躺着几个男人。”张宏彦小声对王冲说:“不是精神病吧?”他们不知道,农民在这裏排号等水浇地。李晓林发现,“播种速度原来不在於播种机,而在於水能不能跟上。”他有点愧疚地说:“我们的论文发在英国《Nature》杂志上,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进步奖,但却不接地气了,老一代农大人的精神在新时期面临挑战。”

  “按照我们的方案种大田,小麦增产一成半,玉米增产近二成;免费给种子、化肥,可是农民仍然不动心。”李晓林发现,农民有另一种算法,“1亩至少亏1500元(人民币,下同)。”

  李晓林想召集农户开个会,高书记说:“农民单幹都30多年了,重新组织起来有困难,不如把土地流转给你们。”李晓林纠正说:“我们不是搞实验,而是要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让散户实现规模化生产。”

  实验站与农民一墙之隔,墙内墙外却两重天。李晓林与高书记约了饭局,想在村裏找个小院与农民住在一起。围桌坐定,自己却滴酒不沾,“要间小院”的想法迟迟没法推进。高书记激将道:“你喝一杯,我给一间!”於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李晓林在实验站外给自己安了个家,起名白寨科技小院,与农民同作同息,科学种田方案渐渐被农民接受。曹国鑫是白寨科技小院首任院长,同一屋簷下还有两个学弟,一个叫方杰,一个刘世昌,一直想单干。怀桥乡党委书记王祥伟向李教授要人,听到消息,两人骑着三轮车就“私奔”了,在一间鸽棚裏创办了苹果小院。

  科技小院闯出广阔空间

  2009年秋天,农大师生指导的玉米示範方喜获丰收。大河道乡党委书记张志明带着村官找到科技小院,请农大教授帮助种西瓜。李晓林一听吓坏了,“我们只懂玉米和小麦,哪会种西瓜!”

  李晓林有个学生叫黄承东,在京郊种黄瓜,半夜裏给教授打电话,诈称失恋要自杀。第二天凌晨,李晓林带着一个大西瓜,在京郊黄瓜地裏找到他的学生,谈了中国农大在曲周创建西瓜科技小院的想法,黄承东开心一笑:“你早说不就省个西瓜钱。”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於淮北则为枳,科技小院出了曲周还行吗?”黄志坚是李晓林的得意门生,他买张邯郸至广州的单程火车票,找到李晓林说回趟老家,“试试科技小院在南方菠萝园裏灵不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