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电影业曾经风靡整个亚洲市场,港产片卖埠的骄人成绩可谓一时无两,而昔日港产片题材涉猎警匪、古惑仔系列,胜在够贴地、有“港味”,赢得不少观众愿意付费购票入场观看。
CEPA推动合作与交流
电影既是艺术,亦是一门商业含量非常高的产物,曾经有导演不惜花5年时间拍一部港产片,用5年磨一剑,换来全球过亿元票房,但这模式某程度上可说是一场赌博,孰赢孰输,只有製作班底才会明白。
随着社会变迁、市场狭窄等问题,香港电影业由全盛时间步入衰退,整个行业身陷囹圄,在新冠肺炎疫情摧残下,更突显香港电影业的困局,雪上加霜。
时移世易,风光不再,面对香港电影业的窘境,本地电影人齐齐北望神州,加上CEPA协议已为港产片打开内地的大门,催生内地与香港的电影合拍片模式。倘若以纯商业价值角度来看,选择仅700万人口的本土市场,还是瞄準14亿人口红利,后者的含金量肯定会较高。
当然,亦有电影人会选择本土市场,藉而维护港产片的核心文化。为了迎合香港观众的口味,他们会在电影内加入香港元素,例如港式文化、潮语等,重新吸引本地观众的注意。
其实,遭疫情蹂躏的又岂只香港电影业?电影界能否藉着浴火重生,首要考虑是整个电影业的定位,才能有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