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丨促市场化改革 加快农业育种

2020-12-23 10:13:25香港文汇报 作者:任芳颉、凯雷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严重依赖进口对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是不利的。图为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在组培室进行油菜花粉培养作业。 资料图片

建立商业化种业科研体制 打通成果转化“肠梗阻”

“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部署的明年八大重点任务中,“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首次提到解决种子问题。多位农业专家对香港文汇报记者表示,中国种业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度还比较低,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断裂。中国要从种业大国迈向种业强国,必须破除种子依赖,冲破种源安全屏障,其中“市场化改革”是关键,提高育种技术,增加国有品种的研发力度,加快建立商业化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将具有内生效益的技术研发活动交给市场。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但种业大国却不是种业强国。在21世纪最初10年,中国种业刚刚起步,跨国种企已开始全球布局,美国品种“先玉335”一度抢占了一半的东北玉米市场。业内有句话,“育种不如买种,买种不如套牌”。如今这一情况已经改变,中国近十年来迎难而上不断攻克难关,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自主选育品种面积不断攀升,国人深刻意识到“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让好种子实现增量商品化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种源安全,回顾近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是首次关注种业与生物育种,可见中央对其重视程度空前。种子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能和品质。农业经济学家党国英向香港文汇报记者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严重依赖进口对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是不利的,必须未雨绸缪,这样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他说,现在国际上种子垄断性比较强,这意味着价格上是供应方说了算。如果中国种业不能及时补上研发短板,那么中国的“菜篮子”、“米袋子”就可能受制于人。中国本身是一个农业大国,良种培育是基础性的技术,自己掌握也是应该的。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佔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亩产潜力突破1,000公斤并保持国际领先。“目前中国良种覆盖率其实挺高,特别是粮食方面,主要是我们国家自己培育的,但确实也存在一些种源需要进口,这部分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党国英说。

对于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专家们认为,要将中国传统的种子资源基因保留下来,建设好种子库。同时,提高育种技术,让好的种子实现增量商品化。此外,还需要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增加国有品种的研发力度。研发目标既要瞄准产量,也要瞄准品质,还要尽量强化新品种对机械化收割的适应力,提高新品种的防虫抗灾等特性。

让研发激励真正落地

“严格意义来说,中国的育种技术目前在实验室里跟国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中国种业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度还比较低,其商业化水平与国外有明显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表示,中国种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很多都没有转化为市场的真正供给,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断裂。

早在2016年有关部门便制定了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的改革指导意见,意在解决种业科研和农业生产“两张皮”以及种业科研成果转化上的“肠梗阻”问题,但改革多年成效仍不尽如人意。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明亦认为,种业改革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科研机构与企业在研发活动中的定位,科技投入机制仍旧处于模煳地带,研发激励没有真正落地。“振兴民族种业,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市场化改革,尤其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国家应加快建立商业化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探索针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奖励机制,将具有内生效益的技术研发活动放手交给市场,推动中国种子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走向世界。”与此同时,陈明表示,在种业领域,除了能够市场化的技术研发活动外,植物原生境保护、种质资源保存等公益性、基础性技术研发工作由政府兜底,采取公益性投入方式完成,并实行不同部门间合理的制约监督机制。

责任编辑:陈运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