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绿色低碳金融和资本将极大地赋能碳中和

2021-09-24 15:40:40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碳中和进程将带来企业评价方式的改变,重塑企业的根本竞争力。绿色低碳金融和资本将极大地赋能碳中和,引导资本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大规模流动。” 在9月23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2021中国清洁能源科技资本峰会上,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朱共山表示,“做好绿色低碳发展的大文章,首先需要面向未来,统筹算好‘经济账’和‘生态账’两本账。这其实是一个站在保护地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重新进行‘价值发现’的问题”。

  企业的根本竞争力。绿色低碳金融和资本将极大地赋能碳中和,引导资本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大规模流动。” 在9月23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2021中国清洁能源科技资本峰会上,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朱共山表示,“做好绿色低碳发展的大文章,首先需要面向未来,统筹算好‘经济账’和‘生态账’两本账。这其实是一个站在保护地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重新进行‘价值发现’的问题”。

  在朱共山看来,碳中和是一场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载体,以科技为根本,由金融和资本来赋能,全社会参与的伟大进程,它也同时将为社会经济系统带来全新的变化。

  对此,朱共山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碳中和进程将带来企业评价方式的改变,重塑企业的根本竞争力。企业作为承载并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群体,将是这场全社会减碳运动中的主力军。“双碳目标”背景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一去不复返。“两高”项目得到遏制,能耗指标日趋收紧,企业不再单纯以经济规模和财富指标来进行评价,而是以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出的GDP,也就是“碳生产力”论英雄。

  “企业必须要制定清晰的‘双碳’行动方案并付诸行动,将碳成本纳入生产决策考虑,考虑如何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加强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朱共山表示。

  第二,碳中和进程将倒逼产业实现深度脱碳,拥抱绿色低碳转型。朱共山谈到,“双碳”目标下,国家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未来,清洁主导、电为中心、互联互通的现代能源体系将在碳中和进程中扮演重要作用。国家同时提出,“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

  第三,科技是推动碳中和进程的根本力量,低碳和净零排放技术与绿色发展模式,将会嵌入所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朱共山以协鑫集团的颗粒硅技术为例,该技术是典型的碳中和引领性迭代技术。仅颗粒硅一项,协鑫就可以带动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再次实现至少80%的碳减排,并且带动光伏发电实现了从源头开始,全过程、全周期的深度脱碳和清洁生产应用。

  第四,绿色低碳金融和资本将极大地赋能碳中和,引导资本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大规模流动。朱共山谈到,截至目前,国内投向绿色环保、清洁技术和新能源方向的绿色产业基金超1000只,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设立了50多只绿色基金,且多数为百亿元级基金。协鑫集团也围绕移动能源、氢能领域设立了总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多只基金。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表示,激励金融部门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正在研究直达实体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双碳目标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绿金”和“绿产”的结合,将孕育无限的绿色投资机遇。

  峰会上,专家和嘉宾们一致认为,调整能源结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郑波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方向。从能源产业的角度出发,实现“双碳”,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表示,要实现“双碳”,关键问题就是要解决替代性能源。“要实现碳中和,需要百万亿元级人民币的投入,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主要缺口仍需靠市场来弥补。”

  徐春明院士深入剖析了“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和技术发展问题。“经济发展必然需要能源,所需能源总量还在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想实现目标,节能减排是第一选择。但节能减排(的总量)毕竟有限,在达到一定限度后,技术的进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从长远来看,最根本的还是要调整能源结构。”

  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副总裁胡春池表示,碳排放一半以上来自发电环节,因此能源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高效节能、减少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的关键路径。

  朱共山指出,目前我国已快速走向新能源低电价时代,光伏、风电发电都已实现度电成本0.15元左右,未来我国60%地区的光伏、风能都可实现0.15元-0.2元电价。他预测,2025年左右我国光伏绿氢成本则有望突破每立方一元钱人民币的重要关口,迎来大规模发展,加之新能源电池替代利用和移动能源发展,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将会呈现爆发性增长。

责任编辑:张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