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2022-12-28 17:08:56大公网 作者:邓淑斌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作者 :中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证券研究所所长 邓淑斌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按照“两步走”的战略举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进行了详尽诠释和展望,其中提出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点部署不仅提出了对资本市场的新要求,还指明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求证券行业的从业者深入思考,自身的思维、认识和行动如何跟上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

  一、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

  根据相关文献,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结合这一时期的新特点新要求,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探索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1979年3月21日,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麦克唐纳时,谈到“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随后的3月23日,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自此以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理念新战略,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新阶段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和目标展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共同特征主要体现于:现代化是由生产力的现代化驱动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旨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则主要体现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

  (1)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14多亿的人口规模,超过了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也就决定了现代化建设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低估,更需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经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2)全体人员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需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人的两极分化;

  (3)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现代化建设中,不仅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中华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本质要求;

  (5)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对外扩张掠夺特征,彰显追求人类文明进步、谋求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统一,进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此,我们认为: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组织保障;(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引领;(3)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4)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5)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6)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7)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8)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交往的本质要求;(9)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本质要求。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引领,以高质量发展经济夯实物质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精神世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挑战: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表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到2035年的经济建设总体目标是:(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3)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4)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尤其是进入2022年以来,新冠疫情挥之不去、俄乌冲突爆发、全球逆全球化思潮持续、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且“滞涨”风险加大,置身于动荡变革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就将至少面临如下几方面的现实挑战:

  一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过去十年,中国经济GDP增速逐年下降,资本贡献下滑、劳动力约束问题凸显出“未富先老”压力,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放缓已然成为“新常态”。而按照世界银行2022年7月公布的世界收入划分标准,高收入国家的居民人均GNI达到1.32万美元以上,2021 年我国居民的人均GDP1.26万美元,如要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则需要十四五规划期间的中国经济GDP平均复合增速在4.8%左右[ 如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评价,在2022年纳入统计的191个国家和地区中,“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的HDI值分界线为0.75,中国HDI为0.768、世界排名第79位。]。尽管我国在2015年以来推出了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等一系列措施,但经济复苏的动力动能仍显乏力,再加之世纪疫情影响的深远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变局的加速演进,进一步加大了中国经济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难度。

  二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的显著差距。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依靠地理区位优势、政策先发优势等率先发展并带动中国经济走向腾飞,由此也使得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凸显,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被越来越多文献证实并引证。此外,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2021年全国14.13亿总人口中的乡村人口数占比达35%,根据国家统计局及Wind资讯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后总体呈现波动下降态势,但这一收敛趋势在2015年以来又显著回升,在2021年达到0.466、仍高于基尼系数警戒线0.4。也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的趋势有所收敛,但仍存在显著差距,这一方面将增加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度,另一方面将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社会稳定的踏实感。

  三是科技创新力不强的“阿喀琉斯之踵”效应。改革开放以来,经历前三十年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人口红利、投资边际效用的持续递减,倒逼中国经济不得不从以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持续投入为特征的“要素驱动”转向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正如高层所言:“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2015年至今,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在近年来维持30%的增速,但其中的创新驱动贡献率却逐步下滑至10%以下(参见下图),这一方面与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有较大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的现状,这不仅会直接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而且会拖累现代化进程。

数据来源:WIND资讯,中原证券

  四是“双碳”目标推进与现有能源与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实现碳中和,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一场大变革,还是一大挑战,具体而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推进中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我国的能源禀赋以煤为主,目前的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者合起来占比接近85%,而在煤、油、气三类化石能源中,碳排放因子最高的煤炭占比接近70%;此外,我国接近7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工业,这与我国制造业占比高有极大关系。也即,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双碳”目标推进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如果“双碳”过程中出现“一刀切”或类似情况,再加之“智能化、数字化”的加速,可能导致传统制造业、煤炭石化钢铁等产业的转型升级不及预期,从而引发“失业加剧”、低收入群体收入下降等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背离的情形。

  三、启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基本内涵与着力点

  正如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进一步在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部署中,提出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现代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历史也表明,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与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资本市场具有共性和个性,因此,现实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并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资本市场的共性至少体现在其具有的如下功能:(1)促进资本形成,发现价值、优化资源配置;(2)促进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助力企业发展壮大;(3)集聚财富效应,激励并支持企业创新;(4)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引导市场预期。而资本市场的个性,则与该国或地区的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和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对我国而言,资本市场是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用短短三十余年“新兴+转轨”的探索和发展,走过了西方资本市场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这其中自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且这一特色伴随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

  在当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水平开放是必由之路、安全是根本保障,而资本市场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个性,也即,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党的全面领导(政治性)、人民性、共享性,不仅是直接融资的重要平台,还是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在着力于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深化改革,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扩大高水平双向开放、督导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等等的同时,还应至少着力于如下三方面健全自身功能:

  一是,进一步增强各层次市场基础制度及政策的协同性、可预期性,以保障资本市场发挥正常功能、稳定运行,从而逐步建立健全市场风险定价体系和上市公司估值体系,促进科技、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支持创新型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从而助力经济新动能的培育;

  二是,平衡好各层次市场融资功能与投资功能的协同发展,培育具有足够成长性与稳定性的投资标的或金融产品,让居民能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资理财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让资本市场成为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积累财富或保值财富的重要渠道之一,从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进一步增强各层次市场技术系统设施及规则的包容性和统一性,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各类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创设与推广应用,从而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和风险缓释的功能,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支持。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