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国际经济 > 正文

承德稻田探索“旅遊+”

2020-09-22 04:24: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承德隆泉米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国刚

  “10年培养的有机稻米,以平民价格投放省城超市,促销员忘写了小数点,5斤装礼包以188元(人民币,下同)阴差阳错卖出了贵族价。”承德隆泉米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国刚感到机会来了,2万亩的稻田收穫,按照土壤纯洁度推出绿色装和有机装礼盒,“没有想到消费者却鲜有问津。”\大公报记者 顾大鹏(文、图)

  1989年,李国刚拿着畜牧专业毕业证书回乡报到的时候,承德市隆化县20万亩的稻田裏,已经很难看到牛马耕作的影子。他佔着八达营乡畜牧助理的岗位,却幹着拖拉机手的活。这位农家子弟从畜牧助理、土地所长到乡长,两脚插在泥土裏不能自拔。

  上岸做官还是下海经商?

  10年后,组织上调他回城出任农业局副局长兼布施营农场场长,主要任务是创办隆泉米业有限公司。农业局、粮食局、财政局、税务局等2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凑足了100万元註册资金,农场让出几间厂房,隆化县委常委集体出面,为只有3名工人的集体企业挂牌剪䌽。

  “那个时候,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创收,隆泉大米一半成为机关食堂的特供,一半作为福利发放给机关幹部和职工,生意兴隆。”李国刚说:“好景不常,政策发生了变化,机关事业单位创收渠道断流了,幹部职工的福利当作不正之风砍了下来。”企业要直面市场,他也要重新做出选择:“要麼上岸做官,要麼下海经商。”

  李国刚“已经没法上岸”,与稻农签订了5000亩的订单,刚刚引进的第二台色选机还在路上,当初2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100万元的集资还没有一分钱的回报。但当他脱掉官服,笑着走向金色的稻田时却发现,有稻农却不再给他面子。

  伊马吐河、伊逊河和武烈河岸边的千顷稻田,联繫着100多个农户,企业改制前“公司+农户”的生态体系已现雏形。现在他才察觉到,失去了官方背景,他与农户说话已经失灵。有的农户为抵禦市场风险,一方地至少插三四个品种;有的农户为一分利,签好的稻穀订单,转身就卖给别的商人。市场也没有迎合李国刚的心意,按照土壤纯洁度推出绿色装和有机装礼盒,却鲜有问津。

  给农副产品注入人性

  “市场+公司+基地+农户”,这个看似完美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李国刚觉得还缺一环,应该把农户和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循环链,包装盒上的信息突出稻农:“农户头像、姓名、年龄,包括农户有几亩地、几头牛,都输入了二维码,给农副产品注入人性。”这一个性化十足的创意果然见效,“石家莊郭先生借来承德避暑机会,走进汤头乡四间房郝婆婆的稻田,与农民建立起餐桌上的互信。”

  “康熙皇帝将丰泽园的优质稻种带进避暑山莊。”李国刚介绍:“先农坛是祭神的地方,丰泽园是演耕的地方,当时的承德御稻园,相当於现在的国家稻穀良种繁育基地。”

  “作为农耕礼仪,皇帝讲究三推三返,三公是五推五返,九卿则为九推九返。1888年春天,光绪皇帝在这裏耕地上了瘾,扬起牛鞭,跟在犁后,一口气走了四个来回。”李国刚反问自己:“深居简出的现代城市贵族,是不是也想体验‘三推三返’的滋味,过一把当农民的瘾?”

  “滦河、伊马吐河、伊逊河、武烈河、鹦鹉河流域,地处北纬41-43度,与北海道同处黄金水稻产区,这裏20万亩稻田,曾经是大清朝的皇家粮仓。”李国刚说,伊逊河岸边的5000亩稻田,连着4个乡10个村200多家农民。汤头乡四间房村御稻园,已经与农藥、化肥和除草剂隔绝了整整10年,又恢复了40年前的生态作业传统。他卯足劲,想把稻田文化嫁接成旅遊产品。

  过一把当农民的瘾

  2020年7月中旬,记者到四间房村御稻园採访,见一位婆婆在稻田裏拔草,也想“过一把当农民的瘾”。於是脱掉鞋袜,捲起裤管,双脚刚刚踏进稻田,感到一股钻心的凉。李国刚说:“稻田和无数眼泉水相连,又称万亩泉,公司就是从这5000亩稻田起家的。”

  “10年有机田大米,500克易拉罐装,值不值60元?”看着记者出水的两腿泥,李国刚笑着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