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人行出招宽信用 债牛进入下半场

2018-07-20 03:17:19大公报 作者:邓海清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分析认为,债市有望进入牛市下半场。在下半场行情中,债市不再仅仅是利率债的单边行情,而是“利率债+信用债”的普涨行情 /中新社

中国人行和中国银保监会再次重磅政策袭来,2018年以来“宽货币+紧信用”的政策组合或将再次迎来政策巨变,2018年下半年大概率呈现“宽货币+宽信用”的双宽政策组合。
 
市场近日有传闻人行窗口指导银行,将额外给予MLF(中期借贷便利)资金,用於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对於贷款投放,要求较月初报送贷款额度外的多增部分按1:1给予MLF资金,多增部分为普通贷款,不鼓励票据和同业借款。对於信用债投资,AA+及以上评级按1:1比例给予MLF,AA+以下评级按1:2给予MLF资金,要求必须为产业类,金融债不符合。
 
信用风险集中爆发
 
2018年以来,笔者多次在报告中指出,中美贸易战下2018年外需难以再现亮眼、楼市政策巨变下房地产投资难以明显回升、打破地方政府“软约束”下基建投资持续低迷、2017年消费贷高位制约2018年居民消费、政策层“紧信用”下社融存量增速频创历史新低,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巨大。
 
同时,信用紧缩政策导致企业融资条件大幅恶化,大量信用风险暴露事件集中爆发,形成了“融资条件恶化─信用风险暴露─风险偏好降低─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的恶性循环,“信用紧缩”问题持续发酵下,导致经济“失速风险”逐渐上升。
 
上述背景下,为了防止“紧信用”政策对经济进一步损害,人行和银保监会同时出台重磅政策支持“宽信用”:一方面,2018年下半年“宽信用”政策将有助於缓解当前社融收缩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人行额外MLF资金支持信用债投资,将起到结构性的信用支持效果,对於缓解当前信用风险有积极意义。
 
笔者认为,人行此次对於信用债的支持仅限於流动性层面,而且是通过奖励的方式,而不是一刀切的行政式的手段,更不意味着人行为信用风险兜底。
 
关於此次人行对於信用债投资的支持,需要明确的是,该政策并不意味着“人行对信用风险进行担保”,而只是人行作出的给予额外MLF资金的政策激励,换言之,如果出现违约事件,基本上不存在人行对违约部分进行兑付的可能。
 
该政策的核心目的,是鼓励银行将流动性用於信用债投资,但究竟是否投资,投资多少,信用风险与收益之间如何取捨,取决於各家银行自己。如果信用风险识别能力强,则可以多买信用债,而如果更怕踩雷风险,则可以少买。
 
对於中国资本市场,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第一轮QE(量化宽鬆)前後的资本市场走势。2008年11月23日,联储首次公布将购买机构债和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MBS),标誌着首轮量化宽鬆政策的开始。
 
美联储第一次QE之後,美国国债、信用债、股市均出现了大幅上涨的情况,10年国债、Aaa企业债、Baa企业债在一个月时间内下行幅度达到了100个基点,同时,标普500指数走势甚至出现“V形”反转,一个月涨幅达到了7.89%。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第一轮QE之後,低等级信用债下行幅度甚至不及10年期国债。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於,在高违约风险的情况下,信用债的购买力能增加多少是不确定的,而人行保持货币宽鬆是非常确定的(绝无一边抬高无风险利率、一边降低低等级信用债收益率的可能性,降低无风险利率是降低低等级信用债收益率的前提),所以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比低评级更多。
 
货币政策不会趋紧
 
对於中国股票市场,笔者在2016年初提出“中国股市长期健康牛”,之後是长达两年的牛市。其後在2017年底彻底转向,提出“2018年股市应如履薄冰”,主要逻辑是内外部均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内部负债驱动繁荣终结,紧信用成为必然;外部市场低估“中美国运交锋元年”,特朗普的行为被市场严重误判。
 
经历2018年的股市大调整,“谁在裸泳”已经表现得很充分,优秀公司水落石出,谁在圈钱、炒作一目了然。站在当前时点上,被误杀的优秀公司可能获得了重生的机会,而裸泳者恐怕不再有再次兴风作浪的可能。
 
对於债券市场,笔者认为,债券牛市有望进入牛市下半场。在下半场的牛市行情中,债市不再仅仅是利率债的单边行情,而是“利率债+信用债”的普涨行情。
 
目前市场对於该政策对利率债的影响存在较大分歧,有观点认为,由於政策层对信用债的支持,会导致信用债配置加大对利率债形成挤出效应,进而利空利率债;笔者认为,这种分析市场的观点是静态的、片面的,与2018年以来强调“供给压力”犯的是一样的错误。不少市场观点认为,2018年二季度利率债供给大幅增加,使得债券市场承压明显,但事实却是10年国债下行26基点、10年国开债下行40基点,看所谓“供给压力”者不断踏空;从历史来看,2015至2016年是债券市场,特别是信用债供给最大的时期,反而同时也是中国利率债史无前例的大牛市时期。
 
之所以出现所谓的“供需关係失灵”,是因为债券本身是一种金融资产,其真正的定价在於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幅度,只要价值上升,而价格还处於低位,那麼自然会有存量市场的交易者对其进行购买,导致价格上升,向价值回归,静态分析供需基本毫无意义。
 
举个不是非常恰当的例子,假设信用债配置需要增加1500亿,而当前全市场债券总规模大约80万亿,需要整体加0.2%的槓杆足以消化,比如全市场从1.1倍槓杆加到1.12倍足矣,而在人行流动性合理充裕、想方设法给银行钱的情况下,这点增量根本不算什麼。
 
笔者认为,该政策意图,在於无风险利率低位的前提下,希望信用利差能够收敛;为了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更需要保证银行流动性合理充裕、无风险利率下行,市场担忧的所谓“货币政策转紧”、“资金面重新紧张”将不可能发生。这意味着,利率债牛市的根基将更加牢固。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