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融资是央企进入“一带一路”的重要议题,金管局希望央企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的优势实现走出去。图为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的跨境自贸区初具雏形
近日(8月15日至16日),金管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合办了一场高层圆桌会议。国资委方面由阎晓峰秘书长率领来自十家中央企业(央企)的高管,与金管局以及香港金融界、商界及专业服务界的领袖,进行了深入而务实的交流,讨论香港如何可以更好地协助和服务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投资和发展。
这次圆桌会议非常高规格,参与的央企高管包括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国际业务部的主管共30多人。央企是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对国家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讲求商业效益。事实上,国资委对央企每项投资都有严格的审核,要求央企投资有合理的回报。此外,随着央企进行海外并购和投资日渐增加,它们对融资和专业服务的要求亦不断提高。
探讨海内外连通渠道
这次参与圆桌会议的十家央企主要来自能源、交通及建设行业。我算过,它们的总资产达到10.5万亿元人民币!金管局就这次会议安排了三场主题讨论,首场讨论环绕“海内外的连通渠道”、“香港资本市场的优势与一站式服务”和“央企走出去的发展重点和面对的挑战”,由冯氏集团主席及金管局基建融资促进办公室(IFFO)顾问冯国经、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高迎欣和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担任与会嘉宾;第二场讨论主题是“央企走出去与专业服务”,邀请了前律政司司长袁国强、建筑师学会会长陈沐文、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副主管合伙人梁伟坚,以及资深大律师谭允芝均发表了真知灼见,与央企分享香港专业服务的独特优势。
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在圆桌会议上亦向央企高管们表示:虽然国际金融中心遍布全球,但香港拥有三个独特、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优势,一直以来成功协助和服务内地企业“走出去”,包括: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一国两制”下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中央政府的支持,以及是全球唯一采用中、英双语的普通法司法制度的地方。而无论中外都有不少大型商业机构在香港扎根多年,形成一个中西荟萃的商业网络,可为央企往海外扩展提供更多的商业机遇。
共谋“一带一路”项目合作模式
圆桌会议第三场讨论安排了国际机构投资者与央企高管们对话,讨论IFFO的推动角色,以及“一带一路”项目投资的融资可行性和风险管理。央企与机构投资者都藉此难得机会,坦诚地交流了各方在投资基建项目时所面对的机遇及困难,并探讨了往后可行的合作模式。这与IFFO成立的目的不谋而合,因为IFFO的工作,正正就是为各方搭建一道有效的沟通桥梁,加强互信,促进内地企业和国际持份者在基建投融资项目的合作。
众所周知,央企规模庞大,在2018年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排名中,央企占48家,而随着央企不断国际化,在不少方面的技术亦走在世界前列。
冀央企多来港发债融资
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各类基础建设项目,动用资金以百亿美元计,而且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持续投资和经营以收回资本。故此,融资是央企进入“一带一路”的重要议题。就此,我们亦进一步向央企高管们提议:
第一,央企可更全面地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场和服务,如设立国际业务发展及风险管理枢纽、财资中心、发债、推展绿色金融等。特区政府亦推出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在香港多进行这些活动。
第二,央企可在“走出去”时考虑适当地引入国际资本,将融资渠道变得多元化。这不但可增加资金运用上的灵活性,也可让项目的股权和债权结构更国际化。同时,国际资本亦可藉着央企多年在项目建设与营运上累积的技术和经验,投资在“一带一路”的基建项目上,达致互惠共赢的局面。事实上,IFFO成立至今已汇聚了90个来自香港、内地以及海外的主要基建投融资持份者。与会央企都支持采用IFFO建立的网路探讨“走出去”时如何引入国际资本。
总结来说,这次金管局与国资委合办的圆桌会议为与会各方提供了一个新的、高效的沟通平台,圆桌会议得到各方与会者的积极回应,一致期待日后深化互动沟通、合作以致带来实质成果。须知道,十家央企高管要聚首一堂已不容易,更何况是一连两天齐集香港,互相分享投资和营运经验,并与香港金融、商界和专业界别的顶尖领袖零距离交流取经。
我们期待能够与国资委保持紧密联系,促进更多央企和香港商经界携手合作,共拓发展机遇。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外事) 李永诚(注:包括分题在内的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