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发展不走“回头路”改革仍在“进行时”

2018-12-01 03:18:05大公报 作者:唐建伟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分析认为,中国在技术进步与创新方面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中新社

中国政府多次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新举措。站在新时代,回望来时路,如何透彻理解关於“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郑重宣示的深刻内涵?为什麼改了四十年还要继续推进改革?改革的空间究竟在哪裏?/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 唐建伟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继续深化改革很有必要,而且四十年后的改革开放与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面临完全不一样的境内外环境,所以改革的内涵也肯定不一样,改革的方式和方法也一定会有不同。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改革陷入了困顿?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时刻,再次品味“改革”一词时,不少人已不再有四十年前改革伊始时的那种激情满怀、热切期望和略微忐忑。最近几年来,一些人对改革的必要性认识进入误区,改革行动也不那麼果敢扎实,改革似乎陷入困顿期:不仅改革空转,“讲的雷声很大,做的雨点很小”,而且还有一些打着改革旗号的“伪改革”和“反改革的”沉渣时时泛起,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怀疑改革的声音。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为改革已经没有空间了。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应该改革的地方都已经改得差不多了,改革已经没有多大空间了。二是认为改革的边际效应已经递减,继续改革的效果不大。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束、加入WTO的红利衰减之后,中国在全球分工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已经不再,改革开放能够发挥的作用已经不明显。三是认为改革在走回头路。近些年民营经济的近况,似乎在说改革走回头路。
 
四是认为改革改得过头了。一些人则将改革开放过程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都归结为改革的副作用,比如将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官员腐败、国企改革过程中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都归因於改革没有“刹住车”,认为改革已经改过了头。
 
为什麼要继续改革?
 
虽然以上对改革的质疑中,部分现象确实存在,但更多却似是而非。其实以上问题的存在并不应该成为怀疑改革的理由,相反更应该成为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
 
一是改革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最近四十年的经验证明,改革让中国从原来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将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不到200美元的赤贫水平提升至目前8000美元以上的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
 
二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系列问题必须依靠改革来化解。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经济仍面临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及收入分配不平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依靠继续深化改革。改革帮助中国成功摆脱了贫穷和落后,未来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必须依靠改革。
 
三是改革仍有很大空间。中国的改革不是没有空间,反而是还有很大空间:比如通过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产权及税收改革来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的创新创业,提升研发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佔比,将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在技术进步与创新方面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人口红利方面中国虽然人口总量增速放缓,人口的数量红利结束了,但在人口质量提升方面空间巨大,未来在加大教育投入、扩大教育範围与层次、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提升教育质量与回报等方面的空间仍然潜力巨大。
 
继续改革怎麼改?
 
与四十年前相比,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今非昔比,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迥然不同,因此,改革的方式方法及改革的内涵肯定也会有很大的不一样。笔者认为,未来继续深化改革,重点是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改革原来没有改的地方,改革要开始“啃硬骨头”。改革开放之初,因为经验缺乏,我们採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来稳步推进改革。一般是先準备酝酿、再试探或只做局部试验,待实验成功后再逐步推广,这种从易到难渐进式改革方式虽然避免了激进式改革的弊端,但也导致在容易的改革都改得差不多了以后,难度较大的关键性领域和深层次的改革都放在后面,积累起来之后,改革越来越难,阻力越来越大也就成为必然会面对的问题。
 
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期意味着困难大,深水区意味着险滩多,风险大。越是有险滩、有风险,越要坚持“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的思路,除此没有别的任何办法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未来改革必须要“啃硬骨头”,在一些关键性领域,比如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国企国资改革、财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必须着力推进,要做好打硬仗的準备。
 
二是要纠正之前跑偏的方面,改革要注重“纠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循序渐进。改革本身就是试错的过程,任何一项改革都不能够保证一开始就设计周全,改革的过程和结果与设想的完全一致,只能在改革过程中,依据改革实施效果不断微调具体举措,这样既可保持改革政策整体的连续性、稳定性,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改革的灵活度。
 
回顾四十年以来的改革,应该说大部分改革是成功的、到位的,但部分改革是有偏差的。比如四十年的改革在带来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存在环境污染严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财富分配差距扩大、整个社会槓杆率偏高等系列问题。再比如教育改革仍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医疗改革仍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住房改革后仍有房价泡沫化与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出现肯定不是我们当初改革的初衷,如果不扭转过来,势必会败坏改革的声誉。因此未来的改革重点就是要纠正这些出现了偏差的领域,把那些跑错了方向的“改革”纠正回来,让其重回正轨。只有这样,改革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当,也才会越来越得民心、顺民意。
 
三是要适应新情况和新问题,改革要“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发展、实践、认识永无止境、改革也永无止境。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和规模、社会主要矛盾以及面临的外部政治和经济环境都已经与四十年前大相迳庭,所以改革要不断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转化这一关係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既是对中国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改革方向、发展目标的精準定位。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经济含义:主要矛盾转化可能意味着中国未来的改革重点就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建立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方式、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优化居民资产配置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和转变,以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关係的调整,特别是在改革不断深入,进入攻坚战的时候,更要注意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係。因为利益关係是随着形势动态变化的,所以改革也必须跟上这种变化做相应调整,这也是理解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思想精髓的关键所在。
 
四十年前,邓小平指出“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四十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四十年后改革再出发,我们信心更足、步伐更坚定,因四十年改革开放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搭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的能力也逐渐成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