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人民币企稳的三大动力/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程 实

2019-01-17 03:18: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自中美进行第一轮经贸问题磋商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强劲反弹趋势。笔者认为,全球投资转向、市场预期修复和中美周期差异收窄,是引致这一现象的主动力。前瞻未来,上述动力预计仍将延续,因此当前美元在95点附近依旧有进一步贬值空间,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的物质基础有望持续巩固。

  从资金面看,全球投资转换方向。2018年10月至12月,随着市场恐慌情绪的积累,以及贸易摩擦对美股明星公司的盈利打击,美股在多轮震荡中告别长牛,回吐全年收益,并由此步入长期调整阶段。尽快稳定美国资本市场,亦成为特朗普政府寻求贸易和谈的主因。

  展望2019年,全球投资格局将迎来重大转变。

  一方面,在美股调整期,实体经济表现将凸显配置价值。历史经验表明,长期经济增长表现优异的亚洲经济体,比如韩国、印度等在过去两轮美股熊市中都有超出基準的表现。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民粹强权”政治的代表,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加速推动了全球尤其是欧洲的民粹势力崛起。受此影响,2019年,以英国退欧、欧洲议会选举、法国改革等事件为导火索,欧洲市场亦料将深受地缘政治衝突的拖累,进而陷入持续低迷。

  由此,2019年,全球资本市场将长期呈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格局,新兴市场正在重新获得国际资本的青睐。基於这一趋势,叠加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资本外流压力将逐步缓解,从而进一步支撑人民币企稳。

  从预期面看,市场预期走出低谷。本轮中美贸易摩擦的风险重心,不在於直接衝击,而在於预期管道的次生衝击。例如,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如果2019年美国对中国增加2670亿美元的关税制裁,将对全球经济增速造成-0.08个百分点的直接衝击,而如果市场预期发生恶化,则引致的次生衝击累计高达-0.53个百分点,远超直接衝击。

  美元指数易跌难涨

  近期,中美开展经贸问题的副部级磋商,释放了两方面的积极信号。

  其一,从双方各自发布的公告来看,本次磋商已经大概率深入到广泛的政策细节,并造成了磋商的延长,因而预示着双方在总体政策方向上已经趋於一致。

  其二,从会议期间的特朗普言论,以及会议后中方举行的“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招待会”来看,中美已经摆脱原本剑拔弩张的对峙心态,转向务实审慎的利益协调,双方在互惠前提和非核心利益下做出实质性让步的可能性正在提高。受此驱动,市场预期正在走出过度悲观的谷底。而作为中国经济金融的信心指示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基础由此得到增强。

  从基本面看,中美周期差异收窄。回顾过往,2018年3月贸易摩擦爆发之后,美国经济引领全球通胀上行,美元指数迅速跃升,并引致了人民币汇率此后的长期调整。聚焦当下,近期伴随美元指数走弱、人民币汇率企稳,全球已经告别通胀尖峰。2018年11月美国CPI同比增速降至当年1月以来最低,12月中国CPI同比增速则跌破2%。由此,上述两段时间恰好形成了精準对立的“逆反镜像”。

  深究其原因,在於贸易摩擦导致了中美经济周期的差异先扩大、后收窄。在通过保护主义强行改变全球普遍复甦的路径之后,美国经济虽然获得短期相对强势,但是终难以独善其身。随着财政刺激的加速消退和贸易摩擦成本的滞后兑现,美国经济的长期领先指标持续走低。

  笔者预计,美国经济将在2019年迈入周期拐点的上半程,其通胀动能将进一步减弱。正如此前专栏所指出,由於经济下行风险取代通胀风险,2019年美联储将大概率放缓加息步伐,加息次数料将下调至两次,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力度明显减弱。

  得益於此,一方面,2019年美元指数预计将易跌难涨;另一方面,虽然2019年中国央行预计仍将进行多轮降準,但是中美短端利率倒挂现象依然可控,因而料难阻碍人民币汇率重归长期稳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