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放水过后当心“流动性陷阱”/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2019-01-17 03:18: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18年12月新增贷款同比大增,但主要体现在票据融资,实体融资需求仍旧疲软。12月新增贷款1.0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11月环比减少1700亿元,同比则多增4956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976亿元,佔新增贷款仍不足20%;票据融资大幅新增3395亿元,原因很可能是在实体贷款需求不强的情况下,银行的风险偏好仍然很低,其更倾向於使用较为灵活的票据资产来调配贷款额度。整体来看,企业层面的数据仍指向融资需求不振。

  12月社融数据疲软,去槓杆影响仍在。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新口径)仅为1.59万亿元,同比增速为9.8%,比2017年同期下滑7.5个百分点。

  其中,新增委讬贷款、信讬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下降2244、509、1023亿元,显示儘管去槓杆转为稳槓杆,但表外融资仍未改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淨融资362亿元,同比减少487亿元;2018年专项债已在7、8、9月份集中投放,在11月的负值之后,12月专项债重新回正,与基建发力有关,考虑2019年1.35亿专项债提前下达,未来专项债发行将提速。

  12月股市与债市融资经历“冰火两重天”。12月企业债券继续放量发行,淨融资3703亿元,同比增加3360亿元,与当前货币政策保持宽鬆、资金面较为充裕、市场利率保持低位降低了融资成本有关,加上政策面支持力度较大,企业发债及金融机构配置意愿高涨;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仅为131亿元,同比减少661亿元,与发行审批节奏从严和近期股市持续低迷有关。

  切实做好减税降费

  综上所述,虽然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万亿,但社融增速保持在10%以下,中长期贷款需求仍旧不足,显示实体融资仍然低迷。与此同时,1月8日反映流动性鬆紧的货币市场基準利率之一的Shibor隔夜利率曾一度降至1.4%,显示银行间流动性仍然充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是当前困扰政策效果的重要原因。

  展望未来,若想从“宽货币”到“宽信用”,除了货币政策宽鬆以外,笔者认为,还需要与结构性改革相配合。切实地减税降费提振企业信心,恢复企业盈利水平十分关键。可以看到,新年开局,决策层已经在小企业普惠减税方面力度有所加大。

  此外,未来进一步降低社保费率对於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率也十分必要,建议未来在规範社保缴纳背景下,全面降低当前企业较高的社保税负,并且加大国企分红补充社保等,切实做好减税举措,通过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帮助中国经济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