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区块链+公益”可行吗?/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付 饶

2019-02-09 03:18: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17年,中国全国各类捐赠高达1458亿元,为历史最高。公益已进入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社会公益发展透明指数、公信力,也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互联网一方面作为传播媒介、动员管道、筹资和捐款的中介,为公益传播与推广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它使得社会公众与公益慈善机构在重複博弈的过程中建立信任,形成良性互动。区块链技术作为“互联网+公益”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获得了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中国民政部指出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公益捐赠、善款追踪、透明管理等方面的运用,同时也将区块链技术纳入2018年工作安排中,主要是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慈善平台”平台升级改造。一些民间机构也在公益机构信用评级、献爱心像寄快递一样清晰可查等方面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中国公众不缺少善心,但他们还缺少一个基於新技术的,信任、开放、透明的平台和操作机制。区块链基於利用分布式技术和共识演算法重新构造出的信任机制满足了这样的需求。

  2011年“郭美美”事件、中国慈善总会“尚德诈捐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非希望工程”、河南宋庆龄基金会违规筹资与放贷等事件在新媒体作用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之后,对“官办”慈善机构的问责风暴席捲全国,社会公众对“官办”慈善机构的信任与支持度急剧下降。人们意识到,“官办”慈善机构科层式结构下,横向部口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制与管道。其主要领导人员(包括理事和监事)的任免,受到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的限制。这类组织获得了体制合法性,然而,政权色彩浓厚、独立性不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行政管控的逐步放开,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内地的公益界,公民个人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对互联网筹款过程中的基金会官网、第三方劝募平台、网路交易等中间环节,以及捐赠对象审核、捐赠资源分配等机制提出了公开透明、独立核算的需求;草根组织和个人也希望能够在互联网上更方便地发布求助信息、进行公益宣传、组织公益活动。

  区块链以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获得慈善公益机构的青睐。世界上最大的志愿服务平台中国非营利组织志愿汇於日前宣布,将与通证经济基础设施公司EveriToken建立合作夥伴关係,建立一个透明的志愿者跟踪平台。截至2018年12月,志愿汇为超过43万个公益组织提供服务,此外,其7100万用户通过平台所工作的时间超过1亿小时。

  助建信任 拓新筹款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从普通用户角度,区块链并不能完全解决信任问题,慈善公益公信力问题并不会因为一种全新的技术而迎刃而解。普通用户需要有很长的接受过程,只有当人们都认可区块链,而且当区块链技术成熟,新技术才能真正解决公益信任的问题。

  多元化筹款模式为释放社会公众的公益需求提供广阔管道,因此社会公益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从而激发整个公益慈善事业的活力。互联网及各种移动软体的广泛使用,为公益传播提供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各种社交网站、购物网站、网路论坛和即时通信工具都成为公益传播平台,从而扩展公益资讯的受众面,通过网路围观而形成强大的公益传播效应。发起者越来越注重对自媒体等社交媒介的运用,并通过新旧媒体的合作,按照不同专案的需求结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技术来丰富传播内容,满足多元化的受众群体的多元需求,从而提高公益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公益专案或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也可以提升受众关注,并孕育新的筹款模式。

  不过,随着公益实践方式的创新,曾经出现过个别用户在多个公益平台重複筹款的情况,惟此前不同公益平台都是资讯孤岛,除非採用特殊手段查询,否则很难了解用户在其他平台筹款情况,引入区块链技术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加入区块链技术的机构越多,就越能通过用户在区块链上的ID辨识他在公益众筹方面的动态。

  不过目前,资讯上链的成本很高。一些公益界人士认为,儘管目前公益领域有大量的区块链,但在几年后,可能多数都会“死”掉,公益组织应该接入哪一条链,的确是一个挑战。区块链不属於任何发起方,要开放给所有参与者,才能实现包括公益领域在内的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