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湾区高科技建设需长远考虑/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 沈凌

2019-02-20 03:18: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同於白纸一张的雄安新区,不需要对基础设施城市规劃做详尽的设计,所以,其规劃纲要更加有引领性质。但是大湾区面对的是“一国两制”的中国特色,在制度协调上更加富有挑战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没有世界上其他地区可以直接参考,因此,未来的细则出台或较困难。

  因为大湾区目前已经是高度发达的经济区域,规劃纲要把高科技发展定位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所以笔者觉得,未来的规劃细则似乎应该更加长远一些,围绕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做文章。

  首先,高科技发展需要的最重要生产要素是人。大湾区有着东亚最优秀的大学资源,但是分布却受到制度的约束,被人为割裂开来。目前人力资源丰富的内地区域缺乏优质大学资源,而香港弹丸之地却聚集了好几所东亚首屈一指的好大学。所以,如果能够在大湾区推动教育特区,或者大学产业园飞地,有效推动香港大学进入内地办学,并和内地的完善产业链无缝衔接;同时也推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学来大湾区办学,真正做到“开门办教育”,将会是建设大湾区高科技产业的最长远最根本的动力来源。

  其次,高科技产业发展需要对知识产权有有效保护的制度安排。这一点上看,大湾区的制度配置又相当不均衡。香港的社会制度沿袭英美案例法系,并且发展时间长,相对比较完备;而内地的产业链完善,未来的产业园大部分将会落子内地。如果要建设面向世界的、开放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知识产权的制度安排,就需要有效协调两地现有的方案,实现大湾区的一体化保护。这个不仅有利於大湾区的建设,也对全国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希望能够成为未来的工作重点,也是相对来讲比较长远的制度保障。

  关注基础设施软件一体化

  再次,高科技发展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意味着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性。香港资本市场曾经实验过的创业板未能成功引爆其高科技产业发展,因为它的产业发展受到生产要素的制约。现在的大湾区规劃,背靠整个内地的优势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和实物资本都取之不竭),只要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有效配合,生产要素符合市场原则配置到最优势的企业家手裏,获得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是很难达到的目标。深圳创业板和中小板,应该更加面对世界,在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起到先锋作用。至少应该在大湾区,推动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在一体化的制度框架下,有效建立多层次的直接融资市场,才能实现“金融为实体”服务的根本目标。这似乎是相较而言中短期就能够实现的。

  最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一体化,也是大湾区应该推动的。不过这个方面,中国政府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其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首屈一指。所以,这方面的任务虽然繁重,但是倒不值得特别的担心。如果真的需要关注的,或许是基础设施方面的软件一体化,而不是硬件一体化。比如香港到目前都是英制的靠左行驶,而内地都是美制的靠右行驶。港珠澳大桥因为这个问题始终难以有效利用。难道未来这个软件的不同要始终保留下去?车同轨是两千年前中国统一的标志之一,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在这个问题上也能“一国一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