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创科宇宙/港交所修例一週年 新经济股IPO回暖/创业投资者联盟召集人 梁颖宇

2019-04-16 03:18: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港交所放宽新经济股上市门槛,接近一週年,成绩差强人意。首批循新例上市的焦点股,招股时一手难求,估值被推上天价,上市后股价却深潜,教不少捧场客失望,市场急速冷却。最近上海落实推出科创板,随即惹来与港交所争市场,新经济股恐大举转投科创板的疑虑;但观乎去年四季度起,几隻新上市的生物医藥股表现回暖,此想法可能太过悲观。

  港交所去年4月份修订上市条例,最大突破是容许符合指定条件的创科企业,以同股不同权方式上市;其次是容许未有收入和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一年下来,透过新机制以同股不同权上市的创科企业,只有两家;以无收入或无盈利状态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只有七家。回顾几隻新股表现,不难发现三季度是一个分水岭,抢闸在季内上市的五家公司,股价至今依然潜水,往后再没有同股不同权上市个案;反而四季度起零星上市的四家无收入、无盈利生物医藥公司,股价则录得不同升幅。

  刚於3月底挂牌的内地疫苗研发生产商康希诺,是其中一家报捷的生物医藥公司。笔者投资这间公司多年,筹备上市过程中,接触不同持份者后,最大领悟是之前那些股价深潜的公司,共通点是招股时定价过分进取,市盈率动辄数十倍,最高的一隻甚至超过180倍,过分透支公司盈利前景,上市后无以为继,股价自然往下掉。

  造成这个异常现象,除了个别股份知名度高,备受市场追捧,求过於供之外;根本原因在於港交所修例之前,同类型公司大多在美国上市,港股中没有先例可循,定价无参考。初期,大家都是摸著石头过河,为了吸引高质素公司捨弃美国来香港上市,觉得溢价一定要比美国高,却忽略了国际市场涉足新经济股的投资者,大多有较高分析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香港投资者经验较浅,稳健的机构投资者不愿意当先头部队,上市团队只能退而求其次,引入一些对冲基金,散户则大多是跟风买入。对冲基金追求短线获利,上市后见好即沽,自然对公司股价造成压力。

  另外,大部分新经济公司是由初创做起,上市前经过多轮融资,估值已不低。部分在最后的一两轮融资,甚至会做出价格保证,承诺上市价不可低於指定水平,大大降低了定价灵活性。遇上市况不配合,要麼暂时搁置上市计劃,要麼硬著头皮继续按议定价格上市,反应自然难如人意,往往三数天便跌破招股价。一手买入的投资者损手,对后来者提高警觉,是以三季度接连五隻新经济股上市后,市场一度沉寂下来。及至去年底,投资银行及券商见市场冷却,为了重拾市场信心,大胆建议上市公司降低估值。10月份起,几隻无盈利的生物医藥股率先试水温,因为大都是研发肿瘤和免疫治疗的藥物,投资者理解到新藥需求殷切,加以公司和投行回归理性,愿意调低定价,预留水位给投资者,上市后股价均录得不俗升幅,市场开始有回暖迹象。

  市场教育需要时间

  不过,要乘胜追击的话,笔者认为同样重要的是加强市场教育,提高本港投资者对新经济领域不同行业的认识;并且要学懂用跟传统分析不同的準则,去评估新经济公司的投资价值,尽量在控制风险及开拓投资机遇之间,寻找合理平衡点。以康希诺为例,笔者和公司管理层路演期间,见了许多本港、国际和内地投资者,发觉大多没投资过疫苗公司,对行业运作也不瞭解。只有一批经验比较丰富的前辈,仍然记得二十多年前,外国一些疫苗公司曾经历一段快速成长期,并很快被几家跨国藥厂收购的历史。他们懂得如何去辨别优劣,是以内地去年发生了长生科技假疫苗事件,仍然愿意投资;适逢上市前本港爆发麻疹,更多投资者意识到合规疫苗的重要性,上市反应比预期理想,证明只要不同持份者愿意配合,新经济股在香港仍是有市场的。

  事实上,任何市场推出新的政策或产品,起初有一段调节期是正常现象。港交所为推动香港成为新经济公司融资中心,已奠下稳健架构,出师虽然不利,但近期几隻生物医藥股表现亮眼,反映市场人士已摸索出路向,随著市场慢慢成熟,未来仍会有更多新经济公司会推进在港的上市计劃。上海科创板目前仍在酝酿阶段,即使真的全速发展,以中国创新科技公司增长速度计算,上市需求只会有增无减,足以支持多个市场同时发展,与港交所相信是互补多於互相竞争。有意上市的公司在考虑过本身的市场和定位,比较过两地上市守则、监管和规例,自然会选出最有利的上市地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