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庙堂江湖/国企改革前路探究/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 沈 凌

2019-05-16 03:18: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国有企业一直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在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也有过国有企业整体资不抵债的艰难日子。但是通过抓大放小,退出竞争性市场领域,当下的国有企业整体盈利状况很好。以国有四大行为例,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工商银行,2006年上市以后,累计分红派息6565亿元(人民币,下同),是当初IPO募集资金466亿元的14倍,而其股价复权后也已经超过了2007年大盘6124的最高点。可以说,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国企确实已经做大做强了。

  那麼,这个过去的成绩单是不是能够在未来继续呢?尤其是:在贸易战阴影下,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突出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策略是否有助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呢?说句实在话,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经济分析人士,都不会天真地认为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是为了让美国工人收回製造绒毛玩具的工作机会。他们更在意的是,中国在产业升级中运用国家力量尤其是运用国有企业,去获得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因为经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生产要素的数量积累,还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时候产业结构的调整有资本和规模的门槛。这时候,国家力量或者说国有企业能够有相对的优势。

  我们能否在中美贸战的新形势下,一成不变地沿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呢?这就需要从结构转型升级出发,重新审视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策略。比如说:过去我们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石化佔重要地位,那麼在煤炭石化这个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内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似乎是当仁不让的选择。但经济转型升级要求我们在能源结构上也有重大的调整,加大绿色能源、新能源,减少煤炭石化等传统能源的使用量,这就是一个结构性的调整。这种调整和过去不同的是:不少新能源和绿色能源还处在研发起步阶段,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穿越未来,知道二十年后究竟是哪一种能源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这时候,传统的通过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来稳定宏观经济的策略,不适用於发展绿色能源的新形势要求。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资本市场在筛选技术路径,配置社会资源上的功效,坚持十九大以来所提倡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则。

  从“管企业”到“管资本”

  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应该如何既能够做大做强,又能够适应市场机制呢?笔者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转化管理思路,把国有企业管理转向产业基金化。国资委通过设立若干产业基金,把现有的国有企业股权劃转到相应的产业基金内,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各种领投、跟投策略,把国有股权和民间资本混合。利用民间资本嗅觉灵敏的特点,克服民间资本利益短视化的缺点,有进有退,逐步退出不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行业和企业,领投那些国家希望发展的产业行业,跟投那些有利於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能真正实现国有企业的做大做强。

  实际上,这样的工作,已经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比如前几年在重庆的发展中,地方国资打算鼓励笔记本电脑生产商集中投资於此,就设立了一些产业基金,用国资领投,配合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手段(俗称槓杆),也有混合了民间资本,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类经验的积累,值得很好的总结、鉴别,去伪存真,从理论上推导出一些基本原则,推广到全国各地,最后上升到国家战略。而产业基金的管理,我们已经在公募基金管理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也比较符合资本市场的透明化要求,适应於目前云谲波诡的国际环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