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提升中产阶层收入 才是扩大消费根本

2019-06-12 03:13: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还是偏少,扩大消费、减少投资是大势所趋

去年至今,笔者与笔者团队成员写了不少以消费为主题的报告,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只要一谈到消费,阅读量及留言数量就大幅攀升;同时,在众多留言中,“抱怨”和“质疑”比例非常之高。为此,本文梳理、分类和归纳了读者提出的几大类共性问题,同时也一併回覆几个普遍性的“质疑”。

由於笔者的报告一般都专注於研究消费的结构或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因此,不可能每篇都去强调增加居民收入对於扩大内需和消费的重要性。实际上留言中读者强调的收入增速放缓、房贷负担加重等不利於消费增长的因素,完全符合逻辑,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观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7%,应该说不算慢,但为何留言中大部分读者对自己收入都不满意呢?这实际上反映出收入的结构问题。

如配图显示,佔全国人口20%的高收入家庭,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但同样佔全国人口20%的中等收入家庭,其人口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却只有3.1%,考虑到通胀因素,实际增长率几乎接近零。即便把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这两个组与中等收入组合併,则该大组的家庭人口要佔到全国的60%,2018年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长率也只有4.4%。

有人或许会问:去年低收入组的收入增长还算不错啊,这不是可以拉动消费吗?但问题在於,佔全国人口20%的低收入组的人口收入水平只有高收入组的9%,收入基数太低,对消费的贡献十分有限。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大家对於消费升级还是降级的问题争论不休,核心原因还是在於收入分化的问题日趋明显,高收入和低收入者均高增长,中间的主体部分则在下沉。因此,如何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成为拉动消费的关键点。

房价助推消费不可持久

笔者过去不止一次地提到房价与消费的相关性,因为发现房价涨得多的城市,消费的相对表现也会更好一些。例如在2015至2016年小城市房价大幅回落时,小城市的消费走势也明显落后於大城市。2017年以来,小城市棚改继续刺激、大城市地产调控收紧后,小城房价涨幅遥遥领先於大城市,消费增速上的优势也明显扩大。

从理论上讲,房价上涨刺激消费也是合乎逻辑的:

一是房价上涨会带动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加快,使得与商品房相关的商品销量上升,如家电、傢具和建筑装潢。2017年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速大幅上升,同时,家电和傢具的销售额增速均比2016年要高,且维持在10%以上。到了2018年,由於房价出现了涨跌分化,销售额小幅增长,也使得家电、傢具和建筑装潢等消费额增速回落。

二是房价上涨会增加购房者的财产性收入,由於我国经济非常依赖房地产,我国居民六成资产配置在了房地产及相关的领域,房价上涨对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十分明显,尤其对拥有多套房的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有利,从而拉动消费,尤其是高端消费。简言之,房价上涨对“房东”有利,对“房奴”未必。

三是居民的消费行为不仅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还会受到居民资产和财富变动的预期影响,因此财富的增值和减值也会影响改变居民消费信心和行为。房价上涨时,财富效应会提高消费信心促使居民增加消费;房价下跌时,居民消费信心不足从而缩减消费。笔者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价格波动领先消费者信心指数约六个月。

然而,大部分读者对笔者这一观点存在异议和误解。所谓异议,即认为房价上涨导致他们的购房成本大幅上升,还贷压力导致无钱消费,因而出现“消费降级”。应该说,消费“感受”与消费数据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反映了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之间的不匹配。也就是说,中国消费结构中,高端消费、奢侈品消费的比重在扩大,但中低端消费的比重在下降。如2018年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中,中国居民佔了三分之一;又如,今年前五个月,国内乘用车销量结构中,8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下的低端乘用车销量大幅下滑,但高端车仍然保持正增长。

由於我们在研究消费增长与房价之间关係的时候,只是更多地去关注总量变化,而是专注於研究消费结构分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读者们从切身感受出发提出异议,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少读者对於我们的报告还存在程度不同的“误解”,认为我们是在主张房价上涨,以拉动消费,这就有必要辩解了。按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发现2008年至今中国经济增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由房地产直接加间接贡献的,说明中国对房地产的依赖度过高,容易造成金融风险,因此,笔者非常赞成“房住不炒”的理念。

过去十多年来,为了实现稳增长,政策上偏向於刺激房地产,儘管刺激会带动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消费旺盛,但会扩大收入差距,并使得这种收入差距进一步固化,不利於消费,同时金融风险也会不断积聚,一旦风险爆发,其负面影响之大难以预估。从今后几年看,房地产周期终将回落,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出现负增长,届时高端消费风光不再,这样的结局一定合乎逻辑并成为事实。

少补贴企业 多补贴居民

自去年以来,减税降费的力度很大,但主要是针对企业减税降费。当然,个税调整后,对中低收入阶层也有一定的税负减少,有利於促进消费。但总体而言,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还是偏少,过去五年的贡献率大约在40%至50%之间,但投资对GDP的贡献严重偏高,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扩大消费、减少投资是大势所趋。

这裏必须多说一句:不少读者对於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上存在误解,例如,去年消费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达到76%,并不表示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6%,而且今年前四个月已经降至65%。

基於此,笔者认为,在最终消费领域给中低收入居民以补贴,既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又可以促进消费,同时也有利於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更加符合国际规範。

中国现有的企业补贴,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优惠贷款、特殊基金等多种形式,目前更多地区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或为了发展金融、高科技等产业,所採取的税收优惠多是以“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为主。但这样相互攀比的补贴政策,在同质化竞争条件下,最终往往导致全社会产能过剩。

从2015年年初开始,全国各省市级地方政府纷纷积极主导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掀起了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新浪潮,如服务业引导基金、专项引导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对於企业仍然存在变相补贴的形式。

截至2018年6月,国内共成立1171隻政府引导基金,总目标规模达5.8546万亿元,其中引导基金本身规模也在1.5万亿元左右。

因此,减少对企业的补贴,一方面符合中国开放经济的发展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另一方面,结余下来的财政资金,可以相应增加对居民部门补贴。

总之,未来消费对GDP的贡献一定会比现在大幅增长,即经济结构与发达经济体相接近,如佔比超过60%甚至到70%,但这一定需要通过结构改革实现。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