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斌眼观市/以史为鉴:科创板会如何运行/西南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朱斌

2019-07-12 03:03: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科创板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截至7月5日,已经有31家科创板企业过会,其中18家完成了註册。可以说,承载着註册制落地与经济转型重任的科创板已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科创板推出之后,这个新板块的公司走势将会如何?对於当前存量A股市场又会有何影响?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複,但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科创板虽然是一桩新生事物,但通过对历史上A股相似情景的对照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探寻科创板未来走势的端倪。

  科创板与当前A股的显著不同在於发行定价机制。科创板取消了直接定价方式,採用市场化的询价定价方式。这意味着科创板公司的发行市盈率很可能大幅度突破目前默认的23倍。发行价的强弱,对於日后科创板公司的长期收益,将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从A股历史上看,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採用相对固定市盈率的定价模式,但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至2012年,A股却採取市场化询价的新股定价方式,这与科创板定价方式最为接近。从这个意义上看,分析研究这段时间新股发行情况及其后续走势,对展望科创板未来走势最具有借鉴意义。

  2009年至2012年间,A股通过市场化询价方式上市的公司共有870多家,平均每年近300家。这些公司涵盖了电子、通信、计算机、传媒、电力和新能源等诸多行业。这些公司在从上市到后来的走势,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四大规律。

  其一,市场化询价制度下高估值成为常态。这870多家公司,平均的发行市盈率为50倍,中位数市盈率更高,达到55倍。市盈率在46倍以上的公司数量佔比高达95%。相比之下,固定市盈率通常在23倍左右。这也意味着市场化询价下新股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融资额度,将比固定市盈率定价模式下多一倍。

  其二,儘管採用了市场化询价制度,但新股上市后仍然以上涨为主,不过随时间推移,破发率逐步提升。上市首日,有84%的公司,即730多家公司收盘价高於发行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价逐步回归常态,上涨比例降低:上市5日后,收盘价高於发行价的公司佔比下降到79%;10日后下降到75%,3个月进一步回落到69%;1年以后,仅有54%,也就是一半多一些的公司股价仍高於发行价。也就是说,当初市场化询价状况下,经过一年的市场交易,有近一半的公司是会破发的。

  其三,与固定市盈率定价方式相比,市场化询价的定价机制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后的短期炒作。固定市盈率法虽然压低了发行价,降低了融资额,但却不能抑制市场对新股的炒作。而且由於人为压低,反而使得上市后的炒作更甚。2014年A股重开新股上市后,由於採用的是23倍固定市盈率法,新股上市之后20日内的最高涨幅平均达到180%,相比之下,2009至2012年间新股20日内的平均涨幅仅有80%。大幅度低於固定市盈率法下的涨幅。

  此外,从历史上的新板块推出状况来看,其对存量板块会形成分流与估值提升两种效应。从创业板推出的情况来看,其在中期内(半年左右)提升了科技板块的估值水平。从具体的行业来看,创业板的推出对於电子、计算机、通信等行业估值的提升明显,而对於金融行业有比较显著的估值压制,对消费行业的影响则不明显。当时,电子行业市盈率从2009年初的16至20倍逐步提升至创业板开板时的48至60倍区间範围内,提升幅度达到200%。创业板开设之后半年内,电子行业估值一直维持在45至75倍的相对高位水平。与之相类似,通信、计算机行业在创业板开通前后有着相同的估值提升过程,并先后在2010年3月和4月达到估值提升高点,板块估值提升幅度最高达到58%、55%。但创业板开板后,金融行业估值却出现了20%左右的下降。这显示出科技板块设立对於存量板块的资金分流效应。

  综合来看,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合理预期科创板推出后的走势会有三方面特点。其一,科创板依然会有很强的赚钱效应,企业上市后1个月内股价大概率将高於发行价。其二,由於採用了20%的涨跌幅设计,股价向价值回归的速度也会加快。预计半年后的破发率就会达到之前一年的水平。其三,科创板的炒作程度将较现存A股新股要小。一方面这是由於科创板投资者准入门槛更高,散户数量更少(截至目前为300万个人投资者开户科创板),另一方面是由於科创板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同时上市后5天内不设涨跌幅限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