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超限观点\德银的麻烦缠身与断臂求生\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姜 超

2019-07-18 03:24: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德意志银行的经营明显恶化\路透社

  德意志银行长期负面消息缠身,经营遭遇困境。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德意志银行的经营明显恶化。2011年以来,德银的营业总收入整体呈收缩趋势,2012年德银的淨利润从前一年的41亿欧元骤降至2.4亿欧元,但2015年再度巨亏68亿欧元,并随后连续三年亏损。一方面,欧央行超低利率挤压欧洲的银行业利润。德意志银行2018年总收入中,德国佔比38%,全欧洲佔比一半以上,而私人和商业银行板块,德国更是贡献了70%以上的收入,因而欧元区超低利率环境的影响明显,德银淨利息收入2011年以来呈下行趋势。另一方面,过去几年德银还频频收到巨额罚单,2015年至今罚金总额已逾100亿美元。近年德银资本充足率有所好转,但由於盈利能力承压、频繁受到巨额罚款,因而对其资本不足的担忧依然时常出现。

  近年经营情况如何?现阶段德意志银行主要有三大板块:企业与投行业务(CIB)、私人和商业银行业务(PCB)、资产管理业务(AM)。企业与投行业务2018年收入130亿欧元,贡献总收入的约50%,但从过去几年收入下滑,利润持续走低。私人和商业银行是第二大业务,收入贡献接近40%,2018年利润有所回升。资产管理部收入贡献约10%。三块业务近年表现都不理想,但比较而言,私人和商业银行业务收入增速近年大多时候高於其他两个板块,企业与投行业务佔比最大,业绩问题突出,拖累主要来自股票销售交易与全球交易银行。企业与投行业务板块2018年的成本收入比高达95%,其具体业务中,股票销售交易部和全球交易部的收入自2016年起就持续负增,2016至2018年的複合年均增速分别为-17%和-6%。

  衍生品风险究竟多大?德银的投资银行业务近年对盈利拖累明显,而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持有的规模庞大的衍生品工具。截至2018年德意志银行持有的衍生品名义本金规模为43.5万亿欧元,折合50万亿美元,这一规模与其他主要投行相比,其实并不算夸张。而如果以股东权益为基準消除规模效应,则德银的衍生品名义本金规模相比於自身规模确实过大。但衍生品名义本金规模并不能代表交易中的风险,仍需看衍生品的风险敞口。2019年一季度德银的衍生品总风险敞口和淨敞口分别为3310亿欧元和210亿欧元。与其他投行相比也不算大,但考虑到德银资本金规模小於同类投行,其比重仍偏高。从衍生品分布来看,截至2018年底德银衍生品中超过80%的交易集中在利率合约,意味着德银的衍生品交易容易受到利率市场变动的影响。2018年德银衍生品的问题主要出在权益类,淨市值为-38亿欧元,是各类衍生品中最低的。

  战略转型回归传统

  聚焦本源,积重求返。近年德意志银行负面新闻频现,原因都和德银本世纪初快速扩张投行板块、业务风格激进有关。2000年德银的衍生品总风险敞口规模仅是其总资产的15%,而这一比例在随后快速上升,到2008年甚至超过50%,给后来德银的问题缠身埋下了伏笔。

  2019年一季度德银衍生品总风险敞口约是总资产的23%,已经有所下降,但也的确不低。其持有比重较高的是利率类衍生品,隐含的风险与利率走势相关,因而更应关注这些具体资产的表现。

  持续经营困境下,德银再次宣布战略转型,降低高风险业务,回归传统经营。德银计劃退出企业与投资银行业务(CIB)下的股票销售交易并降低在固收销售交易的资本佔用;同时新成立企业银行部(Corporate Bank),成为第四大业务板块,更加重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此次调整和裁员,属於主动转型和瘦身、而非危机引发的被动裁员,是为了降低风险、重回本源。但由於过去多年已经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业务结构调整和潜在风险处理也并非一朝一夕,此番调整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德银转危为安,或许还要交给时间去回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