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逸叶知秋\了不起的P2P:风险出清在路上\宏观资本首席执行官 韩逸秋博士

2019-07-23 03:24: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Hi,我们用大数据演算法给用户画像,能在银行放弃的人群裏精準找出两千万人,保证个个都是人才,只是眼下手头紧……他们绝大多数能像索罗斯或西蒙斯一样长期稳定创造36%以上年化回报,且现金流管理能力超强,能每月还款!”

  以上有关P2P(网络借贷)产品的话术,有常识的人都不会信这些,大数定律决定了在千万级用户的层面,啥火星演算法都无法找出如此超高速长期造富引擎。

  但当穿着性感的女职员在豪华气派的CBD写字楼裏暗示,这故事后面有顶级机构和贵人支持时,超喜欢暴利的投资者没準就会入局了,因为谁都觉得自己一定能智胜市场,及时转身离去。

  然而,这幕黑色荒诞剧已上演了十三年,证明这个时代充满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无数条狂奔向踩雷的高速公路。

  比特港资讯流整理内地P2P产业发展时间线如下:2005年起英美出现P2P借贷,2006年进入中国;2015年P2P网贷在内地异军突起,12月爆出“e租宝事件”,国务院法制办发文治理;2017年成立互金整治办;2018年中P2P平台爆雷频发,银保监会主席警示“理财收益率超过8%就有危险,可能血本无归”;2019年初备案细则传将出台,要求平台增资、接入数据报送系统并公开:5月比特港知识引擎监控到两大P2P头部平台网站访问量暴跌过半;6月网贷成交量同比下跌50%;7月陆金所公开切割P2P业务。

  P2P爆雷潮后,更多的城市阶层加入“恶意逃废债”群体,原因是平台倒下后多数无力追债。薅羊毛的借款人被各种优惠和高利率吸引。与残酷的资本市场相比(基金经理和金融官员有内幕消息都能巨亏),P2P简直就是天堂,尝到甜头后不是加码就是带动身边人加入。

  媒体警告、监管和平台爆雷并不能打消暴利驱动的侥幸心理,投资机构和股东们也觉得自己够聪明,明知泡沫不可持续也愿投身其中享受超高速增长,并适时脱身把筹码留给傻韭菜。P2P平台则觉得只要把规模做到“大而不能倒”,就可吹出更新更多泡泡,老赖、借款人、股东都是可抵押的资产。在浓妆艳抹的业绩褪色前,资本市场会帮自己买单。

  回款违约潮即将来袭

  直到今年7月,很多平台面对请君入甕式的整治大梦初醒:备案只是根咬不到的胡萝蔔,增资是为“良性退出”增加安全垫,持牌和非持牌金融机构的红线不可逾越,三降和数据接入并公开是绞索一圈紧过一圈,能变的戏法和财技一一被废掉,而玩“捲包会”的出不了境就算套现也白搭。

  硕果仅存的头部平台并没有从爆雷平台中吸纳客户和市场份额,更多是引发了出借人出逃、借款人“恶意逃废债”和选择越来越少的老哥们围拢过来;高管除了频频公关和大谈长期投资之外,已收买不到比黄金还宝贵的信心了。

  高度网路化和数字化的P2P网贷,的确成了一场大数据和知识发现的盛宴,但未必是起初期待的那种方式。

  比特港综合多维度数据的知识引擎预警存量风险的爆雷高潮已迫在眉睫,很多P2P平台的生存时间已必须用月甚至是周来计算了。

  7000亿网贷余额高度集中在北上广浙,按36%年利率计算在未来十几个月中要求每月500多亿的现金流回款;而从近期借贷活动来看放款数据将会暴跌,回款亦将随即出现大範围违约。

  监管机构苦口婆心,不断和平台周旋,是为了给投资者更多时间,减少全行业真相时刻到来时的衝击。

  人们要警惕非持牌金融机构的高息理财产品,警惕借新科技概念贩卖贪婪的老骗局;如此明显而荒谬的泡沫,为何能存在这麼久?

  那麼多反对和质疑的声音,那麼多案件和投诉,都无法阻止高利贷跑步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狂潮?

  仅仅是因为贪婪?

  一年甚至半年后P2P网贷就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泛黄远去,留下无数叹息和痛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