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察股观经\中美贸易不平衡 源于资源有差异

2019-10-08 04:24: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勤劳,这也是中国成为制造业和出口大国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准备去评判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时,应该先了解历史背景,最好能融入到历史中,去感受和体验,如仅用今天的价值观去评价,就难免失之偏颇。当今全球经济,在经历了漫长和平阶段后,结构性问题日趋严峻,市场化资源配置的机制遇到阻力,如资本的自由流动、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人口的迁徙都越来越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得未来经济增速会进一步放缓。但21世纪全球经济的重心肯定会落在人口最多的亚洲,这是一种均值回归,因为19世纪以前,全球的经济重心就在亚洲。\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从佛州石蟹说开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西方环保理念,例如,中国早就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这些年来,更是严格按国际标准来保护环境,有的甚至是国际最高标准。过去四十年来,给我的直观感受是,人与鸟的距离近了。但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大家的环保意识与之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讲一个佛罗里达石蟹的故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佛罗里达盛产一种拉丁文名叫Menippe Mercenaria的蟹,当地人叫石蟹。据说佛罗里达海边的当地人原本不吃石蟹,上世纪20年代,来了一位鱼类学家,他让一家餐厅尝试着煮熟石蟹卖,大家吃了后觉得石蟹味道鲜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销量大增。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后来每年10月份蟹肥之际,佛罗里达很多地方都会不约而同地大肆庆祝,举办热闹非凡的石蟹(海鲜)节。

  20世纪早期,各国的海洋生物都可以任意捕捞,后来,随着渔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欧美政府对于捕捞渔业品种都有具体规定,总的原则,就是不准捕捞非成年的生物。如对螃蟹、贝壳等的捕捞尺寸都有明确规定。

  由于佛罗里达石蟹的钳子具有再生功能,后来法律就禁止捕捞整只石蟹,且只允许捕获成年雄蟹,可将蟹钳掰下,然后将蟹放生。而且具体到蟹钳必须长达7厘米(2.75寸)以上才能掰下来作为渔获物,否则一律放生。至于掰一个蟹钳还是两个,法律上是允许掰两个,但据统计,掰掉两个钳后,石蟹的成活率只有53%,故捕捞者一般都选择只掰掉一个蟹钳。

  或许正是因为采取如此严格的资源保护举措,才使得佛罗里达石蟹资源不会枯竭。

  反观中国,由于资源保护的立法滞后,眼下很多海河生物物种都早已面临枯竭的窘境。例如,黄河鲤鱼在进入80年代以后就开始枯竭了,长江中的鲥鱼、刀鱼、河豚鱼等也基本如此。据《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渤海和黄海有记录生物物种原本有300种,东海有760种。然而1997年至2000年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渤海和黄海的生物仅剩180种,东海也只剩620种,海洋生物物种的种类分别减少40%和30%。

  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冰箱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过去是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当交通运输和冷冻技术发展之后,冷链物流变得越来越发达,使得靠山的可以吃海,靠海的可以吃山了,于是黄鱼从当地几百万人的需求变成全国亿万居民的需求,长期滥捕之下供给却越来越少,于是价格飞涨,进一步刺激了断子绝孙式捕捞的动力。

  外贸实为移民替代

  众所周知,欧洲列强向全球大规模扩张,可以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算起,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接着英国、法国、荷兰也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在美洲,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的同时,肆意地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印第安人集聚区总人口还剩下不到80万人。

  倒推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很荒诞的逻辑,土地强占成为合法,移民却成为非法。200年前,美国即出台了针对特定民族的排华法案。面对现实,你又会发现一个同样荒诞的逻辑:通过武力瓜分导致的资源不平衡是合理的,而自由贸易导致的贸易不平衡却是不合理的。

  说白一点,当前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主要是因为全球资源配置不平衡,中国太多的人口拥有太少的自然资源,美国太少的人口却占有太多的自然资源,于是,全球耕地最多的美国,向中国出口农产品,全球劳动力最多的中国,向美国出口服装、鞋子。如果美国可以放任移民的话,那么,中国可以大量向美国输出中低端劳动力,就像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民流向东部沿海一样。

  当然,美国高科技发达,可以出口飞机和芯片,中国则出口中低端的机电产品,这就是基于各自资源禀赋的自由贸易,而且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也决定了美国贸易逆差的合理性。

  因此,中国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大国,其实可以看成是移民替代,是对于全球资源配置不平衡的一种对冲。同样的案例是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也属于资源匮乏的国家,以人均耕地面积拥有量为例,美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的6.2倍,中国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和韩国,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资源相对匮乏国家都可以成为制造业强国或出口大国,这需要有多重要素共同作用来促成。比如,二战之后成功转型的国家就只有两个,日本和韩国,它们都属于东亚国家,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受宗教影响较小。相比之下,中东及南亚国家受宗教影响较大,经济发达程度也相对低些(如印度的人口规模与中国相差无几,但商品出口仅排全球第20名),除非靠石油发家(如伊朗、沙特等)。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勤劳,这也是中国成为制造业和出口大国的重要原因,我们经常听到“中国劳工”这个词,说明中国从17世纪开始,不仅是全球商品贸易的最大顺差国,也是劳动力的净输出国。如今,中国人的平均工作小时仍是全球领先的,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7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5小时,远超发达经济体。

  正因为勤奋,在海外的华裔收入水平一般也在该地区的平均水平以上,如2017年在美国的华裔家庭收入中位数约7万美元,高于美国白人家庭收入中位数的5.96万美元。在英国,2018年税前每小时总收入中位数统计数据显示,华人员工的时薪最高,平均每小时的税前收入为15.75英镑,比白人员工高出约30%。当然,上述统计中均未考虑学历因素。

  历史维度看待问题

  在全球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能够在原土地上延续至今,为何如此,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说到文明,我们不得不承认,海洋文明胜过内陆文明,这也是我们坚持走开放之路的根本原因。但要求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制定同一标准法律,也是强人所难,更不能按自己的标准希望别人臣服。

  因此,我们都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去思考当今出现的问题。例如,当今很多人都在指责计划生育政策的失误,或者认为其反人性,但在70年代的时候,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正是“地球将无法承载日益增长的人口”,“将出现粮食危机”,罗马俱乐部的经典之作便是《增长的极限》。在当初,谁能预料到随科技进步,粮食产量还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呢?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