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超限观点/利率下调不等于降息周期

2019-11-25 04:24:20大公报 作者:姜超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央行选择轻微下调政策利率,显示货币政策不会收紧以免误伤经济,同时也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大幅放松,没有所谓的降息周期

  在过去的几个月,关于央行降息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看看自己的贷款帐单,感觉更像是别人家的降息。到底如何理解本轮利率下调,中国是不是真的进入了所谓的降息周期?\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姜 超

  一、利率下调眼花缭乱

  本轮利率下调始于8月17日,央行宣布启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类利率出现了下调。第一类是LPR利率。8月20日,央行公布1年期LPR为4.25%,比此前的4.31%下调了6bp。而在9月20日,1年期LPR下降5bp至4.2%。在最近的11月20日,不仅1年期LPR再度下调5bp至4.15%,5年期以上LPR也首度下调5bp至4.8%。

  第二类是MLF利率。11月5日,央行公布1年期MLF操作利率由此前的3.3%降至3.25%,这也是16年2月以来MLF利率的首次下调。第三类是逆回购利率。11月18日,央行公告7天逆回购招标利率下降5bp至2.5%,这也是15年10月份以来逆回购招标利率的首次下调。

  二、实际降息微乎其微

  从市场的感受来看,实际的降息幅度却是微乎其微,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基准利率仅下调5bp。在上述三大利率中,MLF和逆回购招标利率由央行决定,可以视为基准利率。而LPR利率由商业银行在MLF基础之上加点报价,其实是由商业银行决定,是市场利率指标。自从2016年央行创设1年期MLF之后,其与同期逆回购招标利率的走势基本一致,每一次变动时的调整幅度也完全一样。而到目前为止,MLF和逆回购利率均只下调了5bp,这说明本轮基准利率仅下调了5bp。

  因此,11月以来的三次降息,其实是一件事。先是MLF利率下调了5bp,然后逆回购招标利率跟随下调了5bp,之后LPR利率跟随MLF下调了5bp。

  其次,贷款利率几乎未降。央行在3季度货政报告中披露,在8月份启动LPR改革之后,9月一般贷款中利率高于LPR的贷款占比为83.05%,这一比例比8月的84.13%微幅下调。但是另一方面,央行公告9月份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6%,比6月份上升0.02%。也就是说,即便在央行启动LPR改革之后的9月份,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也并未下降。而在10月份LPR利率保持不变,11月LPR利率跟随基准利率下调了5bp,因而最新的银行一般贷款利率或已降至5.91%,相比于6月份的水准也只是下降了3bp。与居民有关的贷款利率主要是房贷利率,6月末的房贷利率平均为5.53%,9月份时则升至5.55%。最新的房贷利率挂鈎5年期LPR,在11月也下调了5bp,因而最新的房贷利率约为5.5%。假设你在6月份贷了一笔20年的100万按本息支付的房贷,按照当时5.53%的房贷利率,每个月需要还款6896元。而按照最新5.5%的房贷利率,每个月需要还款6879元,相比之前节约17元,下降程度非常有限。

  三、货币政策不会收紧

  既然利率下调幅度如此有限,那么为什么央行要下调利率呢?在我们看来,这一次央行微幅降息传递的主要资讯是货币政策不会收紧,从而稳定利率预期,防止利率上行误伤经济。

  通胀引发紧缩预期。在今年8月份以后,受到生猪疫情的影响,猪价突然加速上涨,连续3个月的环比涨幅都在20%左右。由于猪价大涨,9月CPI达到3%的政策目标,并且在10月份进一步上升至3.8%。而通胀的大幅上升引发了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反映在债券市场上,则是10年期国债利率大幅反弹,从8月中旬最低的3%升至9月末的3.3%。而历史经验表明,国债利率是贷款利率的领先指标,如果国债利率持续上升,那么往往过一段时间之后贷款利率也会跟随上升。

  经济下行仍需宽松。当前经济下行依旧承压,仍需要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3季度的GDP增速降至6%,创下了近30年的新低水准,已经低于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季度最低值。而10月份的工业增速降至4.7%,仅高于8月的4.4%,为年内次低值;从三大需求来看,10月仅出口降幅略有改善,而消费投资增速均有下滑,意味着短期经济仍有下行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放任通胀上行预期推高利率水准,考虑到通胀上行以猪价为主,结构性通胀导致的货币紧缩确实会误伤经济。因而央行通过微幅下调利率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即不会因为猪价大涨而收紧货币政策,从而可以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利率水准大幅上升。在央行11月下调政策利率之后,最新的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回落到3.2%左右,这意味着利率上行的预期已经被有效的扭转,这也有助于经济的低位企稳。

  四、不可轻言降息周期

  另外一方面,我们认为央行短期的降息空间有限,绝非进入了降息周期,理由在于:首先,真要降息就不是5bp。在国际上,通常一次降息的幅度是25bp,例如美联储今年3次降息共下调利率75bp。而在国内,2010年以后我国贷款基准利率每次下调的幅度也是25bp,此前的最小下调幅度则是18bp和27bp。由此可见,一次5bp的利率下调远低于国际和历史平均水准,其作用是防止利率上升而非引导利率大幅下降。其次,要防范通胀预期发散。在央行3季度货政报告中,明确提出未来一段时间需警惕通胀预期发散。而央行也用专栏讨论了物价走势,认为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预计到2020年以后,一方面猪价上涨引发的结构性通胀将逐渐消退,另一方面基数效应消退后PPI有望见底回升,CPI与PPI的差距有望缩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货币政策大幅放松,叠加PPI见底回升,则有可能会刺激通胀从猪价向其他领域扩散。因而要防止通胀预期发散,仍需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也意味着利率下调的空间有限。

  再次,要避免刺激房地产。在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中,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经济刺激的手段”,而央行也在3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呼应了这一提法。而按照最新的贷款利率机制,房贷利率挂鈎5年期LPR,由MLF利率以及银行加点共同决定。假设未来真的进入降息周期,也就是持续下调MLF中标利率,就会导致房贷利率不断下调,结果就是重新刺激房地产,万一导致房地产泡沫死灰复燃,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在18年4月份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结构性去杠杆”。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把“坚持结构性去杠杆”作为重要目标。而在央行3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也重申要“有序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在过去的两年,得益于资管新规等政策,我们成功地稳住了中国的债务杠杆率。按照修正后的18年GDP数据,我们测算18年末的宏观杠杆率为239%,连续6个季度稳定在这一水准。

  进入到2019年以来,宏观杠杆率又出现了小幅上升的趋势,我们测算3季末的宏观杠杆率又升至245%。原因在于,目前社会融资总量余额增速为10.7%,仍高于7.9%的GDP名义增速。如果这个时候我们采用总量上的大幅降息政策,刺激货币融资继续回升,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中国宏观杠杆率重新大幅回升。因此,无论是从防止通胀预期发散,还是从不刺激房地产以及结构性去杠杆的角度,都不支持中国未来进入降息周期。

  五、珍惜正常货币政策

  即便是未来央行为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而继续降息,我们认为至多还有少数几次5bp左右的幅度,整体降息空间非常有限,理由在于:负利率毫无意义。

  首先,如果靠大幅降息就能把经济搞好,那么目前实施负利率的日本和欧元区应该是经济最好的经济体,但结果恰恰相反,日本和欧元区的经济长期在衰退边缘挣扎。因此,真相是长期经济增长与货币无关,靠货币和债务发展经济只会导致短期的泡沫和长期的萧条。

  利率匹配经济增长。从宏观上看,利率水准其实是与经济增长水准相匹配。美国的国债利率在2%左右,高于日本和欧元区的负利率,原因在于美国拥有更高的经济增长水准。通常一个国家的GDP名义增速,决定了企业贷款利率的上限,再扣减掉信用利差之后,就是国债利率水准,而央行的基准利率则与短期国债利率相接近。例如美国目前的GDP名义增速大约在4%-5%左右,其银行最优惠贷款利率为4.75%,与GDP名义增速大致相当。其1年期国债利率为1.56%,与贷款利率的利差为300bp。而央行基准利率区间为1.5%-1.75%,与1年期国债利率接近。

  而按照中国目前7.9%的GDP名义增速,最新银行一般贷款利率均值为5.96%,贷款利率依然大幅低于GDP名义增速,说明与经济增长相比,目前的贷款利率并不能算特别高。目前中国1年期国债利率为2.64%,与贷款利率的利差也是在300bp左右,与美国类似。因而目前7天逆回购招标利率保持在2.5%左右,其实也不算高。

  融资不在贵而在难。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并非融资贵,而是融资难。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在2013年以前,民企占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60%,而在2014年以后下降到只有20%。而从债券市场来看,在15-17年民企占信用债净融资的约20%,而在18年民企信用债的净融资接近于零,截至19年11月民企信用债净融出约3000亿。

  为什么民企融资难?关键还是在于金融体系以国有企业为主,因而信贷天然倾向于国有企业。而破局的关键则是进一步打破金融业的垄断。近期国务院宣布允许外资在中国开设控股甚至独资的银行、保险、券商和基金,其实就是打破金融业的垄断,有助于加剧金融业的竞争,改善民企未来的融资状况。因此,在货币政策方面,目前中国需要的并不是总量货币政策,而是应该进一步加大改革和开放的力度,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在未来同时面对结构性通胀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央行选择微幅下调政策利率,传递的资讯是货币政策不会收紧而误伤经济,但同时也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大幅放松,没有所谓的降息周期。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