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隔岸观市\对经济形势要客观评估

2020-02-25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当前形势下,提出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对於稳定预期,具有重要意义。努力完成任务,首先要明确任务;明确任务,首先要对灾疫既有经济损失有充分估计。一段时期以来,经济界纷纷强调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衝击。但这一衝击从短期定量看,究竟严重到什麼程度;从中长期定性看,究竟有无结构性趋势性影响,尚缺少具说服力的阐述。

  此前,个别流行病学家轻言“可防可控”,对疫情的严重性讳莫如深、顾左右而言他。而今,一些搞经济工作的人士,轻描淡写,判断一季度能有4%、5%正增长;望天打卦,断言“中长期不改向好态势”。这些拍脑袋的类政治表态,如果成为决策基础,造成的危害不亚於此前对疫情的误判。

一、要考虑经济萎缩场景

  关於一季度增长定量预测,确实存在很大难度,需随疫情演进不断调整。既然是预测,就不能犯方向性错误,不能有量级的偏差。如果半个月之前,预测一季度有3%到5%增长,尚值得商榷的话,今日还维持该判断,则是谬以千里。

  GDP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固然複杂玄妙,但其本质是居民一段时期内经济活动创造财富总量的测度。回归常识:一个季度三个月,其中,十几亿人口待在家裏近一个月,经济居然还实现若干正增长,怎有可能?

  假定1月份、3月份都能一切如常,且实现6%的增长,那麼,2月份工作量最多萎缩12%(两个6%),三个月加总才正好实现零增长。从目前披露的开工率、电厂耗煤、发送旅客、集装箱吞吐、城市拥堵指数、乘用车销售等一系列高频数据看,2月份工作量萎缩程度显然超过这一水平。

  市场预测出现如此大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多年来,我们习惯了正增长,一些研究者并不清楚国民经济核算,容易将2月份经济规模的绝对萎缩,误解为增速下行,没有从1月、3月的正增长中减除萎缩的工作量。其次,宣传的力量不能移山,却能使人看不到有山在移。我们更愿意传播正能量,更愿意被疫情期间个别需求逆向繁荣的树叶障住眼睛。最后,此前经济数据的瑕疵,让我们轻视了统计工作的严肃性,戏言所谓“统计保增长”。笔者相信官方统计不会因为疫情改变口径,更不可能对核算数据做量级上的调整。

  高估一季度经济正增长的政策后果,就是刻舟求剑,指望通过随后几个季度的逆向政策刺激,将全年增速锁定在实现翻番所需的某个水平上。这太难了。简单估算,一季度若没有经济增长,随后三个季度的当季增速必须达到7%,全年平均下来经济增速才可能超过5%。中国经济季度增速最近一次达到7%,还是2017年二、三季度的事。在经济总量扩大、下行趋势不改情况下,要想通过逆向调节达到7%增速,所需的政策力度必然超出一般刺激政策边界,必然以更显著的结构恶化、更大规模的潜力透支为代价。

  疫情衝击之下,目标任务一切如常,反而反常。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议定的事项,不涵盖疫情因素。全国两会尚未召开,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尚未通过法定程序确认公布。届时进一步强调小康社会的民生保障、社会建设含义;根据一季度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调整增速目标并淡化之,人民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目标切合实际,任务自然完成。

二、要考虑中长期趋势变化

  疫情不改变中国经济中长期向好态势的判断,是个愿景。需要问两个问题:一是原有中长期趋势是否是向好;二是这一趋势是否会改变,是否需要改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客观存在。此时此刻,各方都在评估中国社会治理的真实状况,都在考察应对策略应急管理能力,事后一定会在对华政策方面有所反应。至於方向是什麼,不完全取决於我们,也不完全取决於对方。疫情爆发前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为防控应对提供了和缓的外部环境,避免了内外共振局面的出现。下一步疫后恢复期间,缓和态势需要延续。

  经济加速下行态势需要逆转。由中长期变量趋势性变化决定的潜在增长率下行态势,不会因疫情衝击恶化,当然,也不会因之好转。我们尤其需要关注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原有中长期增速缓慢下行基础上,又叠加了一个新的加速下行态势。背后的原因,显然要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去找。坦率说,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微观激励制度基础,在过去几年被搁置被改变;一些常识、定论,再度成为问题。与此同时,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没有建立。疫情后,如果不改,中国经济将顺势下滑到更低的增速平台。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张岸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