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实话世经/警惕疫情引致风险共振/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程 实

2020-04-10 04:23: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主要经济体政策制定者应通过有效的防控举措避免疫情二次爆发,为金融市场留出修复调整的机会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面对疫情的直接衝击和次生风险,2月中旬至今,各主要经济体加速出台政策应对,全球新一轮降息潮和财政扩张潮已同步启动。在3月26日的G20峰会上,主要经济体领导人对於集体战疫做出了积极承诺,包括启动超过5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加强合作提供保障医疗,努力化解供应链中断风险等。笔者认为,全球性的政策协同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和经济衰退风险组合的关键,主要经济体政策制定者应通过有效的防控举措避免疫情二次爆发,同时警惕“实体─金融─实体”形成自我强化的危机传导闭环。

  集体战疫成为必然之选。从过去两个多月的疫情演化可以明显看出,在空间上,全球并不存在疫情孤岛,在时间上,一旦没有及时干预不同经济体也只有感染时差之别。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相对体量增长了超过三倍),仅在中国出现疫情时对於全球经济的拖累与2003年的SARS就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当前海外疫情发展,也超出了特定区域孤立公共卫生危机的範畴,在不可避免的全球衰退面前,覆巢之下没有完卵。

  3月26日,在G20峰会上,主要经济体领导人对於集体战疫做出了积极承诺,其中关键的举措之一就是启动超过5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自2014年欧债危机度过尖峰以来,欧元区、美国、中国、日本(G4)历年的整体经济增速均高於其他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名副其实的主动轮,其消费、投资、政策走向在过去十年也是驱动全球经济周期的关键因素。从3月以来G4经济体的主要政策举措看,美、日和欧洲主要国家的财政刺激力度均超过GDP的10%,而中国也在政治局会议之后,明确了财政发力的重要信号。

  政策协同力度有待加强。其一,防疫政策与经济金融政策的主次配合。回顾历史,“大萧条”、“大衰退”等危机源於经济金融自身矛盾。与之不同,当前经济金融振荡的根源在於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是近代经济史上的首次。经济金融政策只能暂时“治标”,疫情防控和社会救助政策才能“治本”。因此,虽然当前市场目光聚焦於大类资产波动,但只有将疫情防控放在首位,才能加速推动经济金融回归平稳轨道。其二,多国家、多类型政策的协同发力。当前,跨资产、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传导成为常态,疫情、经济、金融的风险共振正在形成。因此,单一部门(例如,美联储)的政策孤进难有成效,亟需美、中、欧、日等主要经济体行动的配合,货币、财政、社会救助等不同工具的配合,以及短期风险纾解和长期治理改革的配合。

  全力防範二次爆发

  风险共振隐忧犹存,警惕“实体─金融”恶性循环。2月以来,随着疫情在全球範围内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一系列堪称“史诗级”的巨震频繁出现,引发高度恐慌。其中,美、欧、亚太等主要股指年内累计下挫一度接近或超过30%,引发了罕见的全球市场快速回调。尤其是3月以来,疫情影响加剧与地缘政治风险形成共振,恐慌指数(VIX)一度攀升至85以上,接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历史高位,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0.8%,创下历史新低。在此期间,美元指数剧烈震荡,并在流动性风险的驱动下十天内从约94蹿升至103,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接连遭遇重挫,传统的避险资产黄金也曾出现单日超过3%的跌幅。

  应该警惕的是,随着新冠疫情继续演化,金融领域伴生风险已经兑现,时空叠加可能造成多市场风险共振。比如,受到疫情蔓延和大宗商品暴跌的衝击,相关的高收益债市场出现利差急剧攀升的现象,由此开启的金融风险与实体疲弱自我强化,叠加非金融风险的持续期延展,将增加实体企业部门的违约风险,从而形成“实体─金融─实体”自我强化的危机传导闭环。

  为应对疫情可能引致的风险共振,笔者认为,一方面主要经济体政策制定者应通过有效的防控举措避免疫情二次爆发,为金融市场留出修复调整的机会,另一方面如何避免全球性金融风险仍是主要金融当局2020年的重大使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