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寰球视野\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固(下)

2020-06-04 04:24: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作为内地资本市场对外联通的主渠道,在为内地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供多样性选择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国际贸易投资活动停滞,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大萧条的威胁,企业倒闭和失业攀升加剧社会动荡。部分美欧政客为掩饰自身应对疫情不力,祭起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大旗甩锅中国。特朗普把香港作为中美贸易战的棋子,以港区国安法为由宣布采取行动取消香港一系列特殊待遇,包括美国与香港协议、引渡条约、军民两用产品的技术管制等方面。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经受中美贸易战和修例风波持续发酵的双重压力后,又将面临美国可能出台金融制裁引发的外部冲击。\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 鄂志寰博士

  从发展历史来看,“一国两制”下香港良好的营商环境及市场效率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提升的现实基础;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独特优势,满足内地各类企业不断上升的融资需求,是推动香港经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金融市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两大支柱共同定义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长期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一独特性是此前的社会动荡和可能到来的美国金融制裁所无法摧毁的。

  文接3日A13版

  四、特区政府仍有政策空间对冲经济下行及外部压力的不利影响

  经济下行和疫情发展影响香港劳动力市场表现,导致失业率上升。香港失业率是以三个月平均计算的,3、4月份失业情况迅速恶化,4月单月失业率数字料升至6.5%左右,其中建造、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以及制造业的升幅最大,一季度分别达到10.0%、9.0%及6.2%。面对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形势,特区政府推出800亿元“保就业”计划,以缓和就业市场恶化的速度,并支持消费增长。

  其次,香港财政储备充裕,具备较大政策空间,扩大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提升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对冲美国可能进行的金融制裁冲击的不利影响。

  第三,针对全球性保护主义升温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区政府着力推动多元化经济发展,推出一些长期性的措施:签订更多双边及多边协议,保持香港在区域内商贸影响,密切监察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可能进行的金融制裁对香港的影响,适时推行支持业界的措施。特区政府提供出口保险,提供融资担保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正在陆续见到成效。

  第四,特区政府加大基建投资,增加公共开支。政府消费有所加快将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支持。政府大力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在大学研究、再工业化、应用科技等领域投入资源,提升香港的全球竞争力。特区政府着眼长远,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从源头上控制楼市升幅,降低整体营商成本,从根本上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短期纾困措施和长期结构性政策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香港经济韧性。

  五、内地金融开放将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提供长足发展空间

  今年以来,内地陆续推出12项对外开放新措施和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以及RQFII试点国家和地区限制等政策,吸引外资进入内地资本市场,推动外资在内地股市和债市占比持续提升,进一步促进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显然,内地金融服务业将进入开放引领的新时代,将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提供长足发展空间。

  首先,香港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联通的主渠道,在为内地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供多样性选择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模式中,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率先实现了境内股票和债券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香港作为全球资金自由港,具备辐射其他主要金融市场的先天条件,过去二十年,香港金融业通过多种类型的跨区域金融合作,大力增强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联系。内地金融业亦充分发挥香港金融市场的整体优势,打造区域经营管理平台,全面加快境外资产积累和境外经营成果的显现,加快提升全球化投融资和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国际化管理和营运能力。

  其次,香港市场具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金管局曾推出非常时期流动性便利措施和存款保障计划,有效控制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自2010年起,香港金管局连续推出多轮按揭贷款审慎监管措施,提前防范楼市逆转导致信贷质素恶化的风险。国际银行业普遍把香港作为进入内地市场的首选平台,中资银行亦以香港为基地打造全球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提升合规经营的意识和水平。

  第三,香港为银行业提供完全竞争的市场运行环境,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单一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香港具备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单低税制和与国际接轨的司法制度及最自由经济体等制度优势,使之成为全球银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香港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超过21万亿港元,约为香港GDP的8.5倍。近年来,中资银行在继续侧重存贷款等基础性业务发展的同时,发挥母行资金雄厚、人员和中后台营运支持能力强、享有成本收入比低的优势,加大投入资源,在港打造私人银行、讬管、资产管理等多元化业务发展平台,成为中资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旗舰。

  第四,香港进一步提升银行业的金融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香港较早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推动银行业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弥补净息差收窄造成利息收入的减少。多年来,香港主流银行紧贴市场的发展需求,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多元化收入来源;虚拟银行将进一步加大银行业整体的信息技术资源投入,为客户提供选择更为多元、使用更加便利和更低成本的服务渠道,提升客户体验。中资银行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亚太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和境内企业“走出去”及跨国公司“走进去”主要跳板的区位优势,把香港打造成为全球产品开发平台,捕捉新的业务需求,加快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能力。

  第五,香港在离岸市场人民币业务方面具有突出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拥有全球首家离岸人民币清算体系、全球最大的人民币资金池和活跃的人民币交易市场和较为多元的人民币产品体系。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离岸市场逐渐从香港扩展到东南亚,形成横跨亚洲、美洲和欧洲的离岸中心网络。在内地加快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将以市场驱动为主,更多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走出去企业,而东南亚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实验场。中资银行立足香港离岸市场,面向广阔的东南亚市场,可以大力打造人民币产品开发及推广平台,不断提升人民币产品优势及服务水平,满足区域内不同类别客户的需求。

  六、提升香港在大湾区金融业的功能定位

  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及外管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金融业的主导思想具体落实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提出26项重大举措,根据“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的原则,逐步有序落实到金融产品和客户服务等领域,助力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将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效扩展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在全球经济承受下行压力、国际治理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面积、GDP、货柜吞吐等方面与东京、三藩市等世界级湾区并驾齐驱,除规模效应外,大湾区积极探索创新、开放、绿色和共享发展路径,不仅为内地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引擎,也具备条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重镇。大湾区金融业将呈现新的发展格局,为香港全面提升在大湾区金融业的功能定位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首先,大湾区将推动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逐步开放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参与内地银行间拆借市场,优化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等安排,适时研究扩展至“南向通”。上述措施将为香港银行业带来巨大的业务增长空间。

  其次,大湾区将扩大区域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共同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基金,吸引内地、港澳地区及海外资本,为大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人民币在大湾区跨境便利流通和兑换,有助于香港在与其他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第三,大湾区将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合作,支持香港打造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鼓励更多大湾区企业利用香港为绿色项目融资及认证,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在港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及其他绿色金融产品。港澳的特色金融大有可为,将不断强化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第四,大湾区将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意见》还推出创投基金的跨境跨境汇兑、区块链在贸易融资领域的应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推广应用等措施,为大湾区金融机构建设场景生态、实现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提供有利条件,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香港金融业应抓住新契机,尽快加强金融科技能力建设。

  总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经过几代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持续不断打造起来的,香港金融业有信心直面挑战,未雨绸缪、开拓创新,不断提升金融市场效率和水准,有效控制金融风险隐患,更好地服务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在“一带一路”深化发展和大湾区建设全面展开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上两大核心内容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应对外部冲击的现实基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