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庙堂江湖/提防数据解读的陷阱/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 沈 凌

2020-06-19 04:24: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的疫情,因为北京的反覆,特别给人心焦的感觉,大家都很害怕一季度的全国隔离政策再次重演。笔者也很担心,因为这个政策好像是一剂猛藥,对病毒固然有效,但是对经济的副作用也很大。因为这个政策,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增长优等生,在一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也下跌了6.8%,所以,网上不少人对中国的经济复甦存疑是可以理解的。

  前几天有网友给笔者看一篇《从全国客运量数据看经济是否复甦》,文章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的客运量一直没有复甦,从2月份到5月份一直同比去年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实际数据是1月至2月同比下跌51.4%,1月至3月同比下跌58.4%,1月至4月同比下跌58.8%,1月至5月同比下跌56.9%),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用GDP衡量到5月还没有复甦的迹象啊?如果这样的话,6月份在因为北京的反覆,中国今年都没希望转正增长了。

  笔者不知道北京的疫情会怎麼样继续演化,但是过去五个月的数据是不可以按照那个文章的作者这样去阐释的。为什麼呢?因为他这叫“断数取义”,明明有客运和货运数据一起看,他戴着有色眼镜只看客运的;明明客运数据有当月的和累计的数据,他只看累计的。为何?因为只有累计的客运数据,才有他需要的耸人听闻的效果。这样的数据分析很可怕,因为他戴着客观的面具,实质却是主观的偏见。

  那麼我们应该怎麼看待这个运输数据呢?大家都可以网上点开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去下载。国家报告了客运量和货运量两组对经济增长很有侧面印证意义的数据,货运量还有两组数据(港口吞吐量单列)。所以我们如果首先看货运量的话,会发现从2月份的最低点一直在明显复甦。2月份的货运量同比下降了29.9%,到5月份当月的货运量已经同比增加了0.4%;而港口吞吐量的表现还要好一点,2月份的最低点时同比下降9%,而4月份已经转为正增长4.1%,5月份继续保持正增长4.4%。这两组数据实际上代表了内外贸的情况,外贸复甦情况好於内贸。这和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变动也是互相印证了的。今年1月至2月时的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了13.5%,而4月份的时候工业增加值已经转为同比增加了3.9%,5月份继续小幅度改善,同比增加了4.4%。

  为什麼我们不用累计数而要用当月数呢?因为当月数据容易看出变化的趋势,如果看累计数据,那麼变化量会因为前期的大幅度下降掩盖掉部分的后期的增加。比如看1月至5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依旧是下降2.8%,因为1月至2月的负13.5%太大了,掩盖了后期的改善。同样,如果我们看客运量的当月数据,就会发现从2月到5月,每个月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2月份同期下降88%,3月份下降73%,4月份下降60%,5月份下降49%。从绝对数看,从2月份的1.86亿人到5月份的7.37亿人,已经增加了四倍。

  当然,如果你只看1月至5月的累计值,的确变化不会大,因为前期的下降太明显了(想想2月份的下降88%)。实际上我们假设5月份突然增加一倍,和去年水平基本一样,那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复甦吧?但是你如果只看1月至5月的累计客运量,仍然是下降47%,你依然可以说还有断崖式的下跌,没有改善。所以,为了达到目的不一定需要篡改数据,只需要对数据做一个不适当的展示就够了。

  那麼,对比货运量和客运量的巨大差距,一个基本恢复到去年水平,一个还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水平,到底哪一个更加能够侧面印证中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呢?笔者觉得是货运量。因为很简单,GDP构成中最大的部分是实物的生产;而服务的生产,尤其是旅遊业,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比如2019年中国的GDP是大约100万亿,而旅遊业的收入是大约7万亿不到一点。但是另外一方面,旅遊业又对客运量有巨大的影响力。比如2019年国内遊客是大约60亿人次,如果每个遊客贡献两次客运量(外出旅遊,至少来回两次,不计算多地转车),那就是120亿人的客运量。

  而2019年总客运量也不过是176亿人左右。所以,客运数量的下降,更多是暗示了旅遊业复甦乏力,而不是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复甦乏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