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实话世经/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程 实

2020-07-31 04:24: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3.2%,显著超出市场预期,伴随经济基本面的修复,货币政策也将逐步回归常态。回顾上半年,1至4月,为了对冲疫情影响,货币政策的边际力度一度超预期,构成了疫情时代的政策“力度走廊”上限。5月至今,为了抑制套利空转,货币政策的边际力度显著减弱,构成了政策“力度走廊”的下限。

  笔者认为,把握中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不宜纠结於局部动态,应首先理清政策环境的“三重变局”。当前,疫情引致的内外落差、阶段修复与重心转移,革新了货币政策的环境与角色,构建起未来政策力度的波动走廊。由此,中国货币政策已进入“持久战”的相持阶段,总体方向不会动摇,边际力度将沿波动走廊因时调整。下半年,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降準、降息工具料将从三季度开始以小幅度、多频次的方式逐步落地。

  首先,全球疫情长期延续,内外落差长期存在。从外部来看,5月下旬至今,全球疫情再度加速发酵,全球经济料将长期陷於深度衰退。从内部来看,中国经济的修复领先全球,内外增速差料将扩大,国内循环将是未来支撑中国经济的核心。因此,在一季度货币政策充分发力之后,二季度政策节奏放缓,有助於实现两大目标:一是避免在政策效果边际递减的阶段重複发力,以防对内造成政策“后遗症”、对外形成过度的“搭便车”效应;二是预留充足的政策空间,以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拖累。

  其次,内部修复进入新阶段,货币政策承担新角色。1至4月中国货币政策的行动全面有力,一度超出市场预期。自5月初复工基本完成后,经济修复进入第二阶段,总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由此积极财政成为政策主力军,货币政策退为辅助,与前者灵活匹配。这一“新角色”决定了未来货币政策的“力度走廊”。从上限来看,未来货币政策的边际力度料不会超过“货币先行”时期,尤其是短端流动性的供给较难超过4月水平。从下限来看,未来货币政策既需要为基建投资提供信贷支持,也需要为国债发行创造利率环境,因此类似於5至6月的边际收紧难以长期持续。

  再次,疫情衝击重心转移,危机治理模式转变。就全球而言,随着疫情时代的长期延续,疫情衝击正由周期性压力深化为结构性问题;经济政策能否直达实体经济与基层民生,将长远地决定经济能否走出本次危机。但就中国自身而言,由於刚兑尚未完全打破、金融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出现了实体企业进行金融套利的弊端。因此,在下半年“直达性”政策大规模发力之前,5至6月较快抬升短端利率,聚力击破套利行为,是“风险应对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的必然选择。当政策对套利行为形成可置信的威胁之后,短端利率料将回归於较低水平,波动亦将趋於平缓,以降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难度,避免“宽信用”出现政策堵点。

  下半年或降息降準

  基於上述三重变局,无论是国常会推出的“1.5万亿让利”,还是易纲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的“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实际上都指向了相同的政策逻辑:面对疫情,中国货币政策正在打一场着眼长远的“持久战”,并且目前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笔者认为,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将逐步回归正常化:从规模来看,政策力度将在上述“力度走廊”的中部适时调整,年内货币政策最鬆、最紧的时期均已过去;从期限来看,短端的超额流动性投放将渐次退出,但是长端的“宽信用”将保持较高速度;从工具来看,结构性、精準化的直达性工具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总量性工具的规模将更趋适度。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传统政策工具的适度行动依然必要,其力度和节奏将受到两大因素影响。从内部因素来看,“1.5万亿让利”中由利率下行贡献的部分大概为9300亿元人民币。由此进一步拆解计算可知,若要实现这一目标,下半年预计需要1年期LPR(基础借贷利率)下降至少15点子。由於在疫情压力下,LPR市场化加点的挤压空间不足,所以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下降幅度预计与LPR大致相等。同时,考虑到金融体系资产负债管理压力,这一规模的LPR降息需要约1至2次全面或定向降準加以匹配。从外部因素来看,下半年全球经济仍将面临公共衞生风险、地缘政治风险、金融市场风险的相互激化,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由此,国内的降準、降息工具需要平衡政策时滞和空间储备,预计将在三季度开始以小幅度、多频次的方式逐步落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