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实话世经/金融开放是“双循环”连通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程 实

2020-08-14 04:24: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内外兼修,方得风清器正。”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笔者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代表关起门来运行,而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以释放内需潜力带动外部循环。放眼全球“外循环”,保护主义、大国优先主义和民粹势力加速涨潮,持续激化地缘政治衝突,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已迎来新一轮重塑。面对百年变局,脱鈎自闭只能陷入存量博弈,加速开放才能在新赛道上化危为机。以金融市场的扩大开放为重要纽带,未来中国“内循环”有望构筑与全球“外循环”的新型良性互动模式。

  当前,全球经济存量博弈的重要特征即在於製造业相对需求的不足,而经济总量增长所掩盖的分配失衡也导致了长期潜在产出下滑、社会结构畸形、地缘政治动荡,尤其表现为民粹主义、孤岛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在升维竞争的将来,一方面,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及其与製造业的有机结合将通过吸纳就业、创造需求成为新的竞争高地,进而缓解製造业的拥堵;另一方面,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高效、透明的治理体系将构建经济体新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下所稀缺的稳定性的重要来源。

  笔者认为,抱残守缺或故步自封无助於破解存量博弈的陷阱,明确提出和强化“双循环”用意在於,凭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政策空间相对优势盘活存量、创造增量,完善内部循环、带动外部循环。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全面开放的意义事实上更为重大:

  一方面,随着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门槛、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各类新增和升级需求发展潜力巨大,严格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助於优质供给和资源“引进来”。

  另一方面,消费中枢向内收敛也会为新一轮贸易分工打下物质基础,当前全球多边贸易转变为区域贸易的格局正在形成,而中国将逐渐成为全球更为突出的“供给─需求”双中心和新区域增长极,借全球价值链体系重构机遇,在数字经济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有望迎来新一轮“走出去”红利。

  吸引海外长线资金

  “双循环”新格局下,金融开放作为“内循环”与“外循环”构建良性互动模式下的重要纽带,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中国经济夯实韧性,在全球疫情乱局下行稳致远:

  第一,在疫情时代,基於“内循环”的相对韧性和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资产将进一步凸显“高α+低β”属性,即在提供超额收益率的同时,保持与全球其他资产波动的低相关性。由此,人民币资产将在全球视角下呈现稀缺的配置价值,吸引国际资本的长趋势流入。在疫情时代全球FDI(国际直接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背景下,这一趋势将提供充沛的资本增量,支持“内循环”的持续升级。

  第二,伴随国际资本流入和市场准入放宽,国际金融机构料将提速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全球竞争者的湧入将激活“鲶鱼效应”,加快中国金融行业对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资金融通等核心能力的提升,进而在宏观层面优化“内循环”中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专业化的机构投资者将逐步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长线资金佔比亦有望增加,引导交易行为和市场预期趋於理性和多元化,为市场长期繁荣提供微观基础。

  第三,基於金融市场的更高水平开放,中国经济“内循环”亦有望把握“外循环”的重塑机遇。在全球疫情乱局之中,中国将为全球经济金融提供稀缺的“稳定锚”,以“亲诚惠容”的理念与更加多元的国际夥伴共享双赢机遇。以此为契机,中国经济金融有望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条、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的重塑优化,从根本上规避脱鈎风险、改善外部环境、防範外溢衝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