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崇论宏议/香港品牌比香港製造更有价/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 吴宏斌

2020-08-20 04:24: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美国海关及边境保卫局近日发出通告,规定所有由香港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由9月25日起要改称“Made in China”(“中国製造”),不可再标示为“香港製造”。这种“夹硬来”的措施,随即惹来特区政府和香港多个商会的猛烈批评,形容为“野蛮”的打压,亦无视“一国两制”下,香港作为独立关税区可享有原产地来源标记的权利。

  笔者在传媒访问中提到,美方今次的行动对香港整体经济的影响是轻微的,因为真正在“香港製造”的产品已经少之又少,只佔整体出口0.1%,反而措施所引致的混乱例如“产地来源证”的签发和申请问题最令笔者在意,而港府亦正积极向美国有关方面釐清执行的细节,然后作出指引协助港商应对。当然,在经贸上的影响虽然微不足道,但不代表我们可以坐视不理,特别是这种颠倒黑白的无理要求,必须据理力争,所以笔者十分支持港府向世贸组织作出投诉。

  除了行政上引起混乱之外,亦有不少人批评美方此举是抹杀了港人引以为傲的“香港製造”金漆招牌,破坏了香港产品的竞争力,甚至担心“香港製造”会从此消失,对此笔者有另一番见解。所谓“香港製造”,其实并不一定只是追求在产品上印有“香港製造”的标籤,而是更广义的香港优势和核心价值,或简单来说“香港品牌”才是更值得我们珍而重之的身份。

  “原产地”概念有革新

  国际品牌管理学有一个“原产地效应”(Country-of-Origin Effect)的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一个地方的认知和好感,会提供一个先入为主的参考依据,帮助他们在林林总总的同类产品中作出筛选。

  以往“原产地”的概念大都等同於产品是来自哪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亦即是“製造地”(Country of Manufacturing或Made in xx),但随着跨境组装及加工製造愈来愈盛行,製造过程中往往涉及不同地区的设计、原料、加工、装嵌,原产地标籤已很难说明产品的真正足迹,故此亦衍生出“製造地”、“设计地”、“组装地”等标籤。

  当消费者愈来愈难看清楚原产地面纱下的真正身份时,“品牌”便显得更为重要,其对消费者品质评价和购买意向的影响力甚至可能大於产品的製造地。故此,近年开始有研究主张以“品牌原产地” (Country of Brand)来代替“产品原产地”,让消费者知道品牌最初是在哪个国家生长和培育。品牌大於产地的例子多不胜数,以Nike为例,大概无人会以为它是“美国製造”吧,但其货品一样被消费者追捧,甚至在疫情下,其品牌价值仍有增长,并再次当选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

  在过去数十年间,凭藉本地工业家的创见、敏锐触觉、国际视野、认真的精神,香港製造业无论在科技、品质还是设计等方面均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香港的轻工产品行销世界各地,积累了骄人的声誉。即使自80年代起,香港工业把生产工序北移,“香港製造”变得有名无实,但香港产品(包括香港本地的产品及香港企业在世界各地所生产和经营的产品)仍然挟着香港独特的基因,加上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背景,以及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都会的超然地位,形象变得更加新潮和具创意。直到今天,“香港品牌”依然是物超所值、时尚、优良品质、卓越服务的象征,为本地和海内外的消费者所推崇。

  面对美方的打压,笔者想勉励一众香港企业:“香港产品”的名声不会因此被打沉的。毫无疑问,不能打正旗号用“香港製造”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混淆,但有麝自然香,品牌更有价,我们只要加紧以涵盖面更广泛的“香港品牌”来宣示、推广香港产品的优势,便可将香港正面的“原产地效应”进一步延展和昇华,以抵挡当前国际环境突变的兇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