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实话世经\内外双循环的两大抓手\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程 实

2020-09-11 04:24: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在当下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程中,中概股回归与深化国企混改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构建和完善升维竞争双循环的两大抓手。

  一方面,中概股回归由外及裏,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优势互补,将新经济红利反哺中国投资者,引领大中华经济圈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深化混改向内蓄力,通过经营机制存量改革实现多种所有制优势互补,将从根本上创造依赖於完善市场功能和发挥经济主体能动性的新一轮市场红利,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要素流动打通内循环。

  连结离岸与在岸市场优势,中概股回归助力内外双循环良性互动。中概股回归的制度框架早在两年前就已基本确立:2018年3月,国务院同意证监会《关於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讬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允许境外註册的红筹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并推出中国存讬凭证(CDR),还围绕创新企业的盈利情形和公司治理特征进行针对性制度安排;2018年4月,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A章也正式推出IPO新规,其核心在於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和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上述通道的设计为中国企业充分利用不同市场优势、整合境内外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随着新经济龙头率先回归的带动效应,更多企业将结合自身需求主动选择上市的方式和场所:当前,从美国回归香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为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示範;回归中概股的成交也较为活跃,其成交额佔比现已接近10%。

  展望未来,中概股回归将推动在岸和离岸市场优势互补,一方面通过日益彰显中国元素带来内在聚变,巩固香港作为中资企业境外融资中心的地位,推动香港从投资内地的虚体转变为投资中国的实体,另一方面通过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两地资金融通和深度挂鈎,发挥香港作为大湾区之特区服务内地市场的长期功能,进而带动大中华地区经济圈之间更为良性的互动。

  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进程中,深化国企混改将创造内生增长新动能。自十八大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来,以混改为主要举措的国企改革由表及裏,从慢变快:2015年,国企改革“1+N”的政策系统正式形成;2016年,重点领域混改第一批试点启动;2017年,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拉开序幕;2018年,国资国企改革位列政府工作报告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六项之首,《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工作方案》公布404家“双百企业”名单;2019年,在前三批50家试点的基础上第四批160家混改试点加速推进,试点企业资产总量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具体领域不仅限於传统製造业,也包括互联网、软体及资讯技术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概股回归与深化国企混改

  此外,混改开始将混合所有制的特征贯穿於股权和治理层面,比如格力集团通过公开征集协议转让其所持格力电器控股权,标志着优质大型国有企业开始从真正意义上变为持股比例分散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此前近四十年,国企改革主要是从增量调整的角度逐步实现政企分开,不断完善适应於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治理结构。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品质发展的新阶段,深化混改则是通过经营机制存量改革实现多种所有制优势互补,其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有望从根本上创造依赖於完善市场功能和发挥经济主体能动性的新一轮红利。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下一个超长周期崛起的根本动力仍是对於微观主体动能的国家激励,而国企改革在控制权转移、法人治理、选人用人、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将带来乘数效应和示範效应,以产业升级和要素流动打通内循环。

  强韧的“内循环”是经济行稳致远的核心保障,但强化“内循环”不等於对外脱鈎,相反将自内而外地优化“外循环”运转。由此,中概股回归连结内外,深化国企混改向内蓄力,两者将成为“双循环”全域设计中的两大抓手。虽然从顶层设计向变革成果的演化仍需时间与实践,但是放眼长远,中国“双循环”新格局的前景值得期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