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楼语纵横/增加供应让香港更宜居\Q房网香港董事总经理 陈坤兴

2020-09-22 04:24: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一期居屋正式接受申请,今期新居屋共有四个屋苑,分布於钻石山、马鞍山、火炭及粉岭。虽然其中只有钻石山启翔苑位处市区,比对於去年有何文田冠德苑以至长沙湾凯德苑,以受欢迎程度来看,今年居屋或许稍逊於去年,但今年新居屋合共提供7047伙,较去年4904伙,大幅增加43.7%,为更多合资格人士提供置业机会。

  一如特首林郑月娥在去年施政报告所言,房屋并不是简单的商品,适切的居所是市民对政府应有的期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宜锐意提供更多“供得起、买得起”资助房屋,一方面改革居屋定价机制,亦为市场提供更多居屋、绿置居,以至首置盘等置业机会,再加上白居二名额的增加,亦让更多低收入家庭可以轻鬆上车。

  谈到有关资助房屋的供应,月前深圳住屋与建屋局局长张学凡便指出,将仿效新加坡房屋政策。目标是让六成深圳居民入住公营房屋,并期望能在“十四五”(即2021至2025年)期间,将深圳人均居住面积由目前的27.8平方米(约299平方呎)提升至30平方米(约323平方呎),让市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这裏所指的“住有宜居”即是“宜居城市”的概念,当然要谈得上宜居,人均居住面积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奈何这一项令港人感到“汗颜”,一河之隔的深圳人均居住面积亦接近300平方呎,而香港却只有深圳的一半左右而已,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61平方呎,当中公屋住户更只有124平方呎。

  无可否认,增加资助房屋供应,为上车客提供更多置业机会,有助本地成为更“宜居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亦得以提升;同时,居屋供应提升后对整体私楼市场未有太大压力,反之让私楼市场更见健康,加上政府放宽按揭保险的上限后,整体换楼市场亦更见活跃。

  总括而言,要让香港成为“宜居城市”,仍需要多方面努力,一方面让市民可以更轻鬆上车,另一方面,加快公营房屋的兴建亦是相当重要。最终的目标仍然是,“让港人重拾置业信心,提供更多、更好,及更可负担的居所,让更多港人可以安居乐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