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崇论宏议/研发实力弱 港资厂商转型难\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 吴宏斌

2020-09-26 04:24: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不少内地港资厂商认同“工业4.0”发展方向,但他们的研发实力相对落后

  今次世纪疫症进一步印证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特区政府近年推动“再工业化”,正正就是希望减少对服务业的依赖,并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政府确实投入了不少资源推动“再工业化”,包括刚於7月推出了20亿元“再工业化资助计劃”,鼓励生产商在港发展以智能生产为基础的先进製造业;又在工业邨发展“先进製造业中心”和“微电子中心”;培育和吸引人才方面,则有“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劃”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劃”等。这些措施的实质成效仍有待观察,但肯定能为本地工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现时政府的政策方向是发展高端製造业,特别是先进材料、纳米技术和微电子等领域。对於缺乏土地和劳工的香港而言,是合适和无可厚非的,但一套完整、全面的工业政策,又岂能不包括两万多家“珠三角”的港资製造业企业呢?再者,大湾区是香港未来发展的重心,但暂时我们亦未见政府将“再工业化”纳入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政策範畴,而针对非本地製造企业进行升级转型的政策亦着墨较少。

  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在内地的港资製造业企业不但为内地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亦为香港本土服务业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但他们的经济价值却被外界包括两地政府所低估。

  据笔者所知,不少内地港资厂商对“工业4.0”的发展方向均表示认同,但他们的研发实力仍处於相对落后的位置,背后原因众多。主要是现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已非一般中小企业能够轻易掌握,他们在欠缺自行研发能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要独自开展研发创新的工作是相当困难的。此外,有一定历史的厂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有较多包袱,例如部分工厂已有一定规模,推行自动化变相令大量工作岗位流失,担心对企业带来震荡。

  另一方面,转型升级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才能达致,目前业界正饱受外围不明朗因素,包括中美贸易战的困扰,对未来的经营环境充满担忧,正犹豫该将产业转移至其他地区从头开始建设新的智能生产线,还是加大对内地工厂的投资以进行转型升级呢?这些都是厂商不敢贸然作出改变的原因。

  笔者也听到企业反映港府对境外产业的扶持不足,但不排除部分原因与认知度不足有关,例如生产力局和内地市政府合作的“珠三角港资企业转型升级辅导计劃”早在2009年已推出,但不少企业并不了解;亦有厂商即使知道政府有提供科技创新或市场拓展方面资助,但认为审批过程繁複,或措施太“大众化”不合乎具体需要而却步。

  加紧融入内循环经济

  事实上,现时政府部门或负责资助计劃的相关机构大都只担任“拨款”的角色,在促进发明和付诸应用方面不算积极。为此,厂商会最近提交的施政报告建议,指政府应向生产力局、科技园、数码港等增拨专门的科研经费,鼓励这些机构紧贴不同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甚至跟企业及内地科研机构合作,一同釐定和研究出具开创性的共性技术,协助整个行业突破关键技术的瓶颈。

  产业要有市场才有发展空间,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和打压,发展内销、东盟市场可说是企业的出路。不少厂商早年已进军内地市场,但面对内地分销商或零售商时,缺乏政府支持、单打独鬥的港商议价能力较低,亦难以在激烈的电商环境下竞争。

  当前中央正努力推动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特区政府应配合国策,鼓励港商加快“出口转内销”,协助拓展以电商为主的销售渠道,并藉着政府的“背书”和“香港品牌”的优势,一同融入内循环经济所带来的机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