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评经议济/製造业贷款为何激增?\植信投资研究院 连 平、刘 涛

2020-09-30 04:24: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重庆市万州区近年大力实施智能製造培育工程,促进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助力当地工业发展提质增效\新华社

  中国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银行业各项贷款增加15.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多增3万亿元。其中,製造业贷款增加1.8万亿元,增量较过去四年总和还多1092亿元。

  短期看,主要是积极应对疫情衝击的需要。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民营、小微等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接续压力显著增大,其中很多都是製造企业。为了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的经营,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等目标实现,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同时鼓励银行业加大对相关企业优惠利率信贷、无担保信用贷款的投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减费让利措施,目前已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重视角解读信贷变化

  中期看,是近年来政府和监管持续推动金融业脱虚向实、回归本源的阶段性成果。製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製造业作为后盾,繁荣的经济难以持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製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製造业”。2019年末,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於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製造业和科技创新,由此也推动了信贷加快流向製造业。

  长期看,是中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战略的必然要求。受疫情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中美两国关係不稳定因素明显上升,部分跨国企业开始寻求将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构建“双循环”发展战略,作为横跨内、外循环的重要主体,製造业也将在金融的积极支持下加快转型。今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和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製造业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督促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提升服务製造业的战略层级,并进一步明确提出“全年製造业贷款余额增速不低於5%”等目标,推动金融业加大对製造业的资源倾斜。

  儘管目前尚看不到关於製造业信贷投放领域的全行业总体数据,但从部分大中型银行近期公布的製造业重点支持名单中可见一斑:除基础製造、传统製造外,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製造、生物医藥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先进製造业领域,尤其是企业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环保升级等领域的项目贷款需求。

  不可否认,在“稳增长”目标和战略性产业政策等引导下,新增的信贷资金一定程度上会重点流向国企或大企业;但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加大对製造业领域的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两者之间事实上也并不矛盾。

  一方面,国企或大型企业在中国经济这列中高速火车上作用相当於“引擎”,具备较强的拉动作用。从中国的主要製造业的产业链来看,国企或大型企业大多居於核心地位,而数量庞大的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作为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或下游批发商、零售终端的定位也十分清楚。只要核心企业资金上不出大的问题,整个链条上的中小微企业都能确保基本稳定。因此,新冠疫情过后,国企或大型企业在“稳增长”目标下获得资金支持本身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民营、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基础,相当於火车的“车轮”。中国中小微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其地位同样十分重要。去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监管的大力推动下,金融机构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今年一、二季度,主要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6%和26.5%,增速远超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速;二季度,民营、小微企业所佔比重相对较高的轻工业和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3.2%和13.8%,明显高於中长期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速。

  打造小微企多种融资渠道

  由此可见,当前普惠金融政策对製造业民营、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强。考虑到全球疫情和经济下行背景下,製造业民营、小微企业对融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下一步,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机构仍需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须强调的是,要真正解决製造业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仅靠商业银行一支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综合国内外经验,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要形成“发展一支主力军、打造几支方面军”多种融资渠道并举的格局。

  这些“方面军”包括:一是建立地方中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从政策性金融体系来看,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有专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性银行。目前中国尚没有此类专门对口的政策性银行。二是进一步推进商业性金融制度的完善。培育和发展更多客户定位为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支持部分符合条件的地方中小银行合併重组,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地方发展的能级和水平。三是进一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小微企业债、创新创业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金融工具的优化升级。

  当前除了“融资难、融资贵”的痼疾外,中国製造业民营、小微企业还普遍面临着用工难、成本高、税负重等一系列实际困难。在用工方面,企业需要具有一定技能的员工,但民营、小微企业由於平台小、条件差、待遇低、风险高,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在人才的“招、留、用、育”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在经营成本方面,国内租金、土地出让金、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叠加,推动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成本因素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在实际税费负担方面,近年来国内减税的主要受益者还是大中型企业,民营、小微企业由於税收征管加强的对冲,减负感受不甚明显。儘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出台了不少好的政策,但效果尚未得到全面体现。

  多措并举为民企排忧解难

  这一点从近期製造业PMI(採购经理人指数)的细项指标比较便可窥见冰山一角:8月大型企业PMI为52.0,中型企业PMI为51.6,两者均处於荣枯线以上,企业经营前景看好;但小型企业PMI仅为47.7,不但低於荣枯线,且比7月份环比还下降0.9个百分点,表明相关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企业经营者的信心还有待进一步提振。

  对於製造业民企、小微企业发展当中所面对的这些难题,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提供针对性的纾困帮扶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可持续发展。如针对用工难的问题,通过实施小企业专业人才定向支持政策,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在人才申请公租房、落户等方面给予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民企、小微製造企业。

  针对经营成本高的问题,建议地方政府可以牵头打造轻成本的企业共享园区、共享工厂、共享研发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对於吸纳就业贡献的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贴息、研发投入补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等支持政策。针对企业实际税费负担较重的问题,减税降负应该更加倾向於民营、小微企业,扩大将贷款利息纳入增值税抵扣的企业範围,进一步降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年纳税所得额上限,同时适当降低“五险一金”企缴部分标準,让民营、小微企业最大限度地“轻装上阵”。

  (连平为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刘涛为副院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