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交银观察/“纽伦沪”金融中心格局形成\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何 飞

2020-10-01 04:24: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上海从2017年首次进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十到当前位列第三,成为进步最快的顶级金融中心

  近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製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28)”发布,本期指数揭示了疫情背景下全球金融中心发展的四大特点。基於指数阐释的新情况,笔者对全球顶级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四点预判,并提出进一步促进沪港金融中心发展能级提升的具体建议。

  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揭示四大特点

  一是首次形成“纽伦沪”顶级金融中心新格局。本期指数中,上海首次位列全球第三成为最大亮点。从得分看,上海分别超过东京、香港、新加坡1分、5分、6分。从与上一期得分的比较看,在“沪东港新”四大金融中心中,上海提升了8分,分值增幅最大。当然,上海与纽约和伦敦的得分仍分别相差22分和18分。儘管如此,上海从2017年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到当前位列全球第三,成为进步最快的顶级金融中心。

  二是亚洲地区顶级金融中心的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本次指数中,深圳得分732分,相较於上一期提升10分,名次也由上一期的第十一位上升至本期的第九位。伴随深圳名次上升,目前全球排名前十的顶级金融中心,有六个在亚洲地区,佔据半壁江山有余。亚洲地区顶级金融中心呈集群态势,与近年来亚洲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佔比提升有很大关係。相关报告显示,亚洲经济总量佔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由2016年的47.6%上升至2019年的49.5%,2020年更是有望超过50%。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也使得中国城市在全球金融中心的表现愈发亮眼。

  三是疫情背景下金融中心的发展分化现象明显。一方面,非顶级金融中心与顶级金融中心的差距拉大。本期指数中各金融中心的平均得分相较於上一期下降了41分,排名前十的顶级金融中心得分则全部逆势上升,平均上升7.7分。而排名第十一位至排名第五十位的40个金融中心,只有12个金融中心的得分出现上升,有27个得分出现下降。另一方面,不同区域内的金融中心分化现象有差异。相较於上一期,西欧金融中心排名上升和下降的分别有15个和12个,亚太金融中心排名上升和下降的分别有14个和10个,东欧及中亚的所有金融中心得分都有所下降。

  四是金融中心依然是全球各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期指数新增布拉迪斯拉发、西安和武汉三座金融中心,由此使得全球金融中心的数量由上一期的108个增加至本期的111个。同时,尚有波哥大、卢加诺、拉各斯、安道尔、胡志明市、基希讷乌、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卡拉奇、特立尼达和多巴格、考纳斯等10个金融中心进入候补金融中心名单。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步伐加快,金融业越来越成为大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

  全球顶级金融中心发展趋势预判

  儘管参与金融中心角逐的城市越来越多,但顶级金融中心数量依然有限,预计未来总体呈以下趋势:

  一是未来较长时间内顶级金融中心将呈现“纽伦+沪东港新”的“2+4”格局。一方面,“纽伦”作为TOP 2的格局不会被轻易打破,这是由两者作为发展时间最长、全球影响力最大、市场体系最完备的老牌金融中心所决定的。GFCI共包括五类具体指标,即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和综合,纽约和伦敦在所有五类指标中的排名均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另一方面,相比於其他金融中心,“沪东港新”的优势日趋明显。自第22期指数开始,四座城市已经连续七期位居第三至第六位。

  二是亚太地区“沪东港新”四大顶级金融中心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这一趋势在第22期至第28期的GFCI指数中已有所反映。近七期指数中,香港、上海、东京分别有5次、1次、1次位居第三;新加坡、上海、东京分别有5次、1次、1次位居第四。而在疫情背景下,上海和东京的表现优於香港和新加坡。可以预计,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同处於亚洲的“沪东港新”争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将成为新常态。

  三是“北深”将成为角逐顶级金融中心的新势力。本期GFCI指数中,北京和深圳分列全球第七和第九,且北京已连续三期位居全球第七。“北深”角逐顶级金融中心具有各自优势。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其在政策先行先试、金融业规模体量、金融机构总部集聚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深圳作为创新活力最强的城市,其在新兴金融业态发展、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

  四是顶级金融中心竞争的制胜点将更多取决於“软硬融合的金融生态”。硬件方面,金融科技将成为顶级金融中心竞争的重要武器。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都将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作为自身发展目标,在本期GFCI指数中,三者的全球金融科技指数排名分列第二、第三和第五。金融科技或将成为新兴金融中心实现弯道超车的法宝。软件方面,未来顶级金融中心将更加注重法治、营商、税收、人才等政策完善及生态环境建设。

  进一步提升沪港金融中心发展能级的建议

  一是依讬城市群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为沪港金融业能级提升带来了重要机遇。沪港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拉长金融长板,为各自所在城市群率先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大力量。在此过程中,应加快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在区域内实现自由流动。

  二是加快培育“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发展新动能。一方面,沪港应加快构建金融科技发展生态,瞄準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生物识别、5G技术、卫星互联网、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加强场景建设和应用模式创新。另一方面,沪港应充分把握科技巨头“再上市”契机,加快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金融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相互赋能、更好实现联动发展。

  三是稳步提高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和互联互通程度。在扩大开放方面,沪港应瞄準市场开放,坚持“高水平”和“双向”两大原则,在降低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展业範畴、促进内外合资经营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通过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金融机构集聚,推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金融市场形成。在互联互通方面,沪港应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联通,并逐步探索相关金融基础设施连接。

  四是携手提升人民币中心发展能级。沪港分别作为人民币的在岸中心和离岸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合作发展优势。沪港可着重围绕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数字货币跨境应用场景建设、人民币金融衍生品创新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助力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迈上新征程。

(註: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