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实话世经/2035年中国内需规模倍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程 实

2020-10-23 04:24: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当前全球遭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中国“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料将推动“真内需”模式的加速发展。以此为基础,中国有望进一步形成“国内市场扩大→製造业加大投资→居民就业收入改善→国内市场持续扩大”的内需发展机制,为畅通“内循环”奠定坚实的需求侧基础。基於此,笔者预测,至2035年,中国内需的实际规模有望较2019年实现倍增,内需结构料将多重优化,进而为“内循环”奠定坚实的需求侧基础。与此同时,跨周期的结构性改革攻坚有望成为扩大内需、畅通“内循环”的长效支持。

  从规模来看,内需倍增是大概率事件。我们採用两种方法推算当前至2035年的中国内需规模变动,并进行相互验证:

  第一种,增速递推法。笔者预计,在保守情景下,2020年至2035年中国经济年度实际同比增速的长期中枢为4.5%左右。假设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内需驱动,在剔除了通胀对於投资、消费名义规模的影响之后,那麼2035年内需的实际规模预计约为2019年内需规模的两倍。

  第二种,收入比例法。2019年中国人均GNI(国民总收入)升至1.041万美元,略低於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1.2535万美元)。笔者预计,在保守情景下,即使未来中国人均GNI的实际同比增速明显低於趋势水平,至2035年中国人均GNI也将大概率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并触及1.67万美元(2019年购买力)。由此,再假设中国人均GNI中用於消费的比例向OECD(经合组织)成员水平趋近,内需中投资、消费的结构比例向欧洲、日本趋近,则2035年中国内需规模亦将较2019年实现倍增(剔除通胀影响后)。

  基於上述两种预测方法,2019年至2035年中国内需实际规模的倍增将是大概率事件。此外,若这一目标如期兑现,那麼至21世纪中叶,中国有望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实际需求最大的居民消费市场(剔除通胀影响后)。

  制度改革加速落地

  从结构来看,三层次优化有望实现:

  其一,内生增长模式确立。至2035年,中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长期中枢预计将接近100%,但这并不等於“闭关自守”。随着中国升级为全球“供给─需求”双中心,以及高水平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有望走向均衡状态,在小幅顺差和小幅逆差之间弹性波动。由此,“外循环”对“内循环”的增长贡献,不再主要反映於淨出口的数据高低,而是主要体现於国际国内要素加快流动、优化配置所实现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其二,消费、投资合理搭配。至2035年,在消费市场扩大的同时,中国料仍将持续以新基建投资、产业投资促进供给侧升级,加速拥抱新一轮技术革命。由此,笔者预计,至2035年,中国内需结构不会走向“美国模式”,而是有望更接近日本与欧元区:消费佔国民经济的比重约为75%,投资的佔比约为25%。

  其三,个人、政府比例协调。中国作为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的后发经济体,仍需要政府发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发展协同化。在全球疫情时代,进一步夯实公共衞生防疫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应有之义。

  因此,未来在中国居民消费较快发展的同时,政府消费料将稳步增长、提质增效。至2035年,中国居民消费佔最终消费的比例或不会过度抬升,预计将稳定在72%左右,以实现个人福利和社会公益的总体平衡。

  从政策趋势来看,针对内需增长的难点和堵点,三方面的关键性制度改革有望加速落地。一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维提升和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二是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升级,降低全球变局下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三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减弱房地产的“挤出效应”,强化其“挤入效应”。基於此,虽然国内疫情基本平息之后,中国消费需求的回暖略显滞后,但展望未来,在制度改革的长效支持之下,中国消费引擎的长期动力与持久韧性值得期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