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崇论宏议/港人藉大湾区创造契机\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 吴宏斌

2020-12-02 04:24: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发表了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在推动经济和扶持产业的措施方面,採纳和参考了不少业界的意见,而整体政策方向是希望藉大湾区,为香港未来发展及改善民生创造契机,非常符合港人的期望和利益。

  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市场,出口需求萎缩之余,旅客也几近绝迹,企业为求生存,纷纷改变经营策略,将目光聚焦本土市场;行政长官宣布扩大“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的资助範围,以涵盖以“本地市场”为目标的展览会,正好切合了企业当前的业务需要,更可以为陷入困境的展览业注入新动力。

  不过,本地市场规模始终有限,加上本港经济也不景气,对可选消费及奢侈品等未必能提供太大的市场支撑,需求始终仍要“外求”;中产人口持续增长的内地市场早已成为港商锐意拓展的目标,而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深的情况下,“出口转内销”的念头就更加强烈。厂商会曾多次跟商经局邱腾华局长反映,指製造业港商虽然早已立足珠三角,但一向主力做生产,而且以出口欧美日为主,如要转型内销,以往的经验未必适用,加上无品牌和销售管理经验,更对内地代理、加盟商等销售管道不熟悉,一直苦无“门路”进入内地市场。

  今次施政报告提及,粤港将联手推出一站式“GoGBA”平台,为港企进军大湾区市场“筑桥搭路”,显然已听到我们的诉求。笔者希望,当局日后不妨进一步为港商提供更多贴身的“在地支援”,甚至牵头举办大型展销会、设立专门分销设施等,由政府带领香港企业集体行动,这样会更有效加强香港产品在内地市场的影响力。

  事实上,国家经济正朝着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方向发展,意味内地市场将来会成为世界共享的市场,面对日渐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尽快争取内地各区,让香港比其他经济体取得更优先的产业和市场准入,使我们及时融入方兴未艾的内循环经济。

  港深合作一区两园

  另一业界关注的议题便是创科,这不但对提升本港竞争力十分重要,更是其他产业包括高端製造业发展的原动力。今次施政报告有关创科发展的部分,主要着重与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例如与深圳合作,实践“一区两园”概念;并为有志投身科技产业的青年提供在大湾区的就业机会。

  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特别是深圳加强合作推动创科,能为香港创建更完善有效的创科生态圈,也是香港推动国家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一种双赢的战略。香港创科发展近几年虽然有突破性进展,基础科研水平更毋庸置疑,惟本地始终缺乏工业等产业发展配套,导致科技成果商业化长期滞后;借助和结合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优势,可以帮助香港突破瓶颈。

  对於有人担心措施会令香港创科优势更被“边缘化”,甚至可能令本地STEM人才“外流”。但笔者倒不认同,反认为这有助“做大个饼”,製造更多机会让香港和港人发挥。创科局局长薛永恒近期接受厂商会一个网络节目访问时便提到,近年明显多了年轻人投身创新科技,原因是政府大力推动产业成果商品化,让他们看到更佳的前景。大湾区就业计劃能够提供更直接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相信可吸引更多人加入,提升本地创新创业的氛围。另一方面,以往内地与香港合作,香港大都只能担当顾问角色,甚少参与项目实际的决策和营运,而“一区两园”概念是由香港科技园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创园区,让有兴趣的企业落户深圳,这种创新的合作方式,不但能令港人优势和经验延伸至其他城市,更会令香港在大湾区的角色更好地发挥和巩固,当然也会对整体区域发展有好处。事实上,对企业自身来说,亦可以藉着园区的优惠政策,将产品或成果更好地推广到大湾区市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