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本次政府报告中助力和实现升维发展的一个领域。图为粤北韶关武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打造特色景点,撬动美丽经济。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在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已经确立了“双循环”的新发展理念,这一国策2020年提出并写进“十四五”规劃和2035发展远景,是当前最新、最高层面、最具共识的纲领性发展思路,也必将带来2021年及未来最坚决、最坚实、最果断、最全面的落地与落实。
双循环是中国经济面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谋求长期发展动力转换和升维竞争优势的大战略,将开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2021年是“双循环”的落实元年,今年的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也正在全面求解,对内凸显出从宏观向微观转移的均衡性,对外则谋求“更大範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
着眼现代化目标,实现经济均衡发展。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从注重“量”和“速”的增长转变为强调“升维发展”,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主基调。笔者认为,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乡村振兴是本次政府报告中助力和实现升维发展的三个主要抓手:
第一,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规劃纲要草案中,无论是在回顾“十三五”还是在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时,科技实力始终与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相并列,科技创新对於中国未来中长期发展的引领性作用可见一斑。此次两会进一步强调“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表明“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将是中国经济规劃中重要的关切点,也将成为未来现代产业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来源之一。
第二,绿色转型助力可持续发展。继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该目标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今年两会也进一步要求“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这一宏大目标后续也将配套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将深刻影响能源与产业结构,为清洁能源、绿色製造等行业创造投资机遇,在展现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国担当的同时,助力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三,乡村振兴推动协调发展。从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提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到此次两会进一步强调“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都表明乡村振兴有望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将有效释放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是实现内需倍增的保障,也将助力中国城乡协调发展。
倒逼中国产业升级
双循环新格局下,推动更高水平开放。2020年,“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市场热议的中国宏观政策焦点。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双循环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做了进一步阐释。在总体定位上,高水平对外开放强调“更大範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在具体行动上,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近期重点在於推动RCEP(《区域全面经济夥伴关係协定》)尽早批准实施、中欧投资协定尽快签署生效,以及加速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和积极考虑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进步协定》)等。
笔者认为,上述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长期宏观影响:一方面,在这些协定的框架下中国在多数行业的市场准入方面做出了高水平开放的承诺,将高水平和互惠的市场准入作为双向适用的规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双循环背景下与全球分享十四亿人口大市场发展红利的积极态度,也有助於国外优势产业增加对华投资,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在公平竞争、国企改革、透明与合规等方面,国际贸易协定的严格标準将倒逼中国产业升级和投资环境改善,释放“鲶鱼效应”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