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大学之道/比特币会埋葬法币吗?\智本社社长 清 和

2021-06-23 04:24: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比特币的出现,意味着一种非国家化的超主权货币,以及无国界金融体系的尝试。

  比特币诞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比特币白皮书》将中央银行系统视为危机的罪魁祸首,文中指“传统货币的根本问题就是,它们必须得到全部的信任才能发挥作用。必须信任中央银行不会使货币贬值,然而历史上却不乏违背这一承诺的情况……”

  法币道统的两个悖论

  事实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正是法币与银行制度。在现行的法币与银行制度中存在两个悖论:

  一是美联储悖论。与全球大多数央行一样,美联储既是市场主体又是公共机构,二者不可兼容的。作为市场主体,美联储向全球市场供应美元,它是全球市场最重要的交易员,几乎所有投资者都在与美联储做交易。但美联储又是美国的公共机构,它不能追求利润目标,必须追求公共目标。

  根据联邦储备法,美联储有三个目标,分别是充分就业、控制通胀和金融稳定。美联储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一旦危机爆发,美联储必须“依法”救市,以稳定金融市场,拯救就业市场。因此,美元容易沦为公共用品,金融投资者、房地产商、联邦政府都要求美联储发放更多美元。一个公地悲剧便产生了,金融危机反复爆发,世界不可避免地陷入高通胀、高泡沫与高债务的泥潭之中。

  另外一个悖论,是法币国家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去国家化”的过程,是国家主权不断对外让渡的过程。如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深度全球化,但货币依然是高度国家化的法币,具有法偿性、强制性和垄断性。如此重要的货币资源,仅仅由央行的少数精英来支配,这与经济全球化的自由化、竞争性、公平性背道而驰。

  美元是这一悖论的经典案例。美元是美国的法币,也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美联储垄断了美元的发行,其货币政策主要对美国公民、企业与政府负责,不需要对全球市场负责,这导致了权责利不匹配的问题。美联储根据本国经济需求实施紧缩或宽松货币,但对国际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引发新兴国家的债务危机。

  法币国家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是特里芬难题的内核,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根源,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解决之道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推动货币“去国家化”,让强制性法币退出历史舞台。

  区域性货币似乎是经济全球化的解决方案。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统一,欧盟主要国家让渡出了货币主权,欧元由此产生。不过,欧元其实是加强版的德国马克,是一种超级法币。除了更加接近美元外,欧元没有改变法币的任何本质属性。它依然具有法偿性、强制性和垄断性,由中央银行来支配。某种程度上说,欧元在货币国家化的路上走得更彻底,距离经济全球化更远。

  比特币是一种解决方案吗?根据《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发明人“中本聪”最初是希望通过分布式节点记账的方式,构建一个公开、平等、不可逆的比特币网络,以打破中央银行体系的垄断。但如果没有好处,节点并不愿意幹这事。为了激励节点,中本聪设计了限量版的比特币。节点公平竞争解答哈希函数,从中获取记账权,记账权则对应着一定数额的比特币。挖矿实际上是争夺记账权,比特币是为了驱动比特币区块链网络而设计的奖励机制。

  因此,比特币背后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比特币非法定、无国界的私人货币,即货币的非国家化;二是比特币网络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一个无国界的银行转账及支付系统;三是比特币的出现,意味着一种非国家化的超主权货币,以及无国界金融体系的尝试。

  与根正苗红的法币相比,比特币显得非主流与野心勃勃,总是裹挟着一种叛逆“信仰”:分布式、民主化、自由化,反垄断,反货币霸权。从货币的角度来看,比特币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货币,而是一个封闭的、与市场隔绝的发行机制,无法维护货币价格的稳定。中本聪试图通过定额发行(2100万枚)的方式维持比特币不贬值。实际上,这种方法是机械的、无效的。货币不应该定额发行,而是按市场需要发行。发行机制上存有缺陷的比特币,价格波动极大,很难成为真正的货币,更接近一种投机性数字资产。

  当然,这无法磨灭比特币的价值,因为它打开了自由货币的潘多拉魔盒。自由货币,可以是国家化的货币(非垄断性的国家货币),也可以是私人货币(如比特币和Facebook的Libra),但它必须是完全自由发行、自由流通、自由竞争的货币。自由货币才是经济全球化的货币方案,也是解决当今世界经济高债务、高泡沫、高通胀的货币方案。

  自由货币的竞争试验

  从历史来看,自由货币的历史要比法币的历史久远得多。在古代,黄金、白银、铜钱、铁钉、食盐、羊皮等商品货币便是自由货币。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将这种“没有国家的保障”、由习俗或契约支撑的货币,称之为“卡尔塔货币”。近代社会,欧美国家广泛流通的银行券也是私人银行发行的自由货币。在美国自由银行时代,市场上流通的银行券多达上万种。

  英格兰银行最早是由苏格兰人创办的私人银行,并且发行银行券。1844年,英国首相皮尔推行了新银行法《皮尔条例》,将英格兰银行改组,分设发行部和银行部。该条例削弱了当时市场200多家私人银行发币权,确认了英格兰银行的央行地位,以及英格兰银行券的法偿货币地位。这是货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近代第一家央行及第一个法币的诞生。

  不过,在《皮尔条例》通过后,当时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对此提出质疑。他指出:“既然我们信赖杂货店老板卖给我们的茶叶的分量,我们也相信面包店主卖给我们的面包的分量,那我们也可以信赖希顿父子公司(Heaton and Sons)或伯明翰的其他企业也会根据其风险、利润来供应我们沙弗林与先令。”斯宾塞的意思是,我们信任自由市场,为什么不将货币发行继续交给自由市场?

  可惜的是,20世纪之前,经济学家并不重视货币理论,将货币视为外生变量。直到1898年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发表《利息与价格》后,经济学家才将货币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但此时欧美世界正在快速形成中央银行及法币体系,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货币理论基本是法币理论,几无自由货币的智慧。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晚年写了一本书叫《货币的非国家化》。在这本书中,他将其一生坚持的自由主义贯彻到底,大胆地提出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国家货币垄断,引入竞争性货币和私人货币。但这并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

  货币理论“跛脚”,但货币实践已经走在了前面。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全球货币快速迈入自由化浪潮。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浮动汇率和自由汇率,私人银行发行的信贷规模远大于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来配置的。利率市场、汇率市场和私人银行,将法币推向自由化、市场化。这也是8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一日千里的重要原因。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自由化遭遇重创,美联储及世界主要国家央行强势介入货币市场,直接给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越过商业银行给市场主体提供贷款。这种“逆流”最终导致世界陷入今日之危局。

  比特币的出现似乎在告诉世人,重启自由货币才是大势与正道。自由货币遵循的是自由市场的逻辑:私人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控制风险,而珍惜货币信用,克制货币超发的冲动。私人银行提供高信用的货币,就像是面包师提供可口的面包。私人银行基于市场原则配置货币资源,远远胜于央行人为盲目的配置货币。自由货币的自由化、公平性,远胜于法币的垄断性与强制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