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创科了望/创科生态圈更趋完整\香港创科发展协会主席陈迪源

2021-10-08 04:26: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首最新发布的施政报告,对于众多见证社会回复稳定、疫情逐渐受控的市民来说别具意义。从报告的关键词“齐心同行”之中,足见特首对社会各方意见包容的决心;也为香港建立更好的“开创未来”,实实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令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下基础。

  过去四年港府共投放超过1300亿元于创科发展,当中不少金额涉及跨年度的长远规划及发展的预留费用,故今次施政报告虽然没有在科技创新领域大洒金钱,笔者亦觉得并无不妥。报告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找对了跟随国家发展步伐的方向,并配合《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方向,例如计划在落马洲河套设立“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及增加土地发展创科等。加上过去几年已经完善的一条龙人才培育计划,相信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指日可待;而创新及科技局也正从扶持业界到领军香港以科技创新迈向成功的角色蜕变。

  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笔者非常支持施政报告提出的增加250公顷土地全力发展创科,包括发展“北部都会区”、构建“新田科技城”、于洪水桥设立地标性创科设施、扩展科学园等项目。北区拥有多个跨境陆路口岸,方便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大湾区,再加上启用的港深创科园,以及现有的科学园及数码港,在港深携手发展成为《十四五规划纲要》下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未来将会进行更多香港及深圳的“官产学研”互动,建立完整的创科生态圈及产业链。

  除了土地供给增加,笔者也希望政府积极制定政策吸引晶片生产领域的专才及企业来港进行研发。现在内地的晶片设计技术已属全球顶尖,但在生产技术领域却与国际前沿仍有距离;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吸引晶片生产领域的专才及企业入驻,并定下攻坚目标,例如高端晶片光刻机等产品的生产;借此发挥配合国家创新科技之路的作用,同时将香港打造为不能取代的科创之都。  

  笔者支持在落马洲河套设立“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成立专项基金,鼓励本地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科研项目、探讨开放医管局临床数据作科研用途等政策。

  香港在相关领域已有不少著名专家及两院院士,例如叶玉如教授、支志明教授、袁国勇教授等;如能将这些专家及顶级实验室汇聚创科园区有利于香港未来的研究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前沿领域科研,当中包括生命健康、脑科学等,“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不单止配合国家政策,更可展望在未来带动其他医疗、製药、保险等相关产业。

  今次报告令笔者最为兴奋的莫过于,计划将创科局扩大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以创科支援“再工业化”,促进传统工业步向数字经济转型,助力香港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笔者建议可以在“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成立工作小组,加入更多科技创新界、工商界及工业界的专家和持份者;深入了解不同行业再工业化的需求,包括技术、资源、融资的可行性,加快推行香港“再工业化”的策略和措施。“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也可以研究提供先导计划,把合适的再工业化项目优先拓展到大湾区。

  笔者祈望工业贸易署与工业有关的工作尽快加入到扩大后的“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并与创新科技署有紧密联系,或并入创新科技署的架构、加快融合,为业界提供完整的科技创新及工业服务。

  过往数年,笔者一直推动设定18区分区租金上限,这次施政报告就“㓥房”实施租务管制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小步。希望政府进一步考虑以租金上限及园区特廉租金解决居住成本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创科业界,整个社会亦会受惠。

  笔者建议以18区地区入息中位数去厘定若干楼龄(譬如二十年以上)、若干大小(譬如300平方呎以下)细单位的租金上限。入息越高的地区,如中西区,上限越高。

  上述做法的好处是,能令当区工作的人更容易负担在当区居住,提高生活质素、减轻城市交通负担,亦令年轻人在投身社会的第一天即可做一个终身买楼或不买楼的决定;节省的金钱和时间可以用来进修和提升个人能力,最终得到更好的前途,并回馈社会。

  最后,笔者认为社会要保持稳定,以达至社会欣欣向荣。故报告内提到的一些政策需要我们大力支持,例如加强学校、社会和公务员的《宪法》、《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公众教育;加强国民教育及价值观教育,并由教育局负起监察功能;严格依照经完善的选举制度,在公平、公开和诚实的情况下进行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和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