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深度涛解/消费复甦动能为何疲弱?\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宋雪涛

2021-10-27 04:26: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有分析意见认为,消费服务业小微经营者众多,营收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疫情反复持续限制服务消费复甦,导致行业陷入困境。故此在做好防疫的同时,稳消费政策应该适时适度介入。

  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消费需求疲弱─消费服务业景气低迷─大量从业者收入下滑─更多居民消费能力减弱/意愿下滑─消费需求更加疲弱”正在形成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循环。要切断这一循环,持续有效的疫情防控是大前提,稳消费政策也应该适时适度介入,且政策介入越早,政策成本就越低。

  统计显示,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同比增长5.1%,两年同比3%,较二季度回落1.6%,是去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三季度消费大幅回落,较容易的解释是受疫情影响,居民外出购物、餐饮减少。以餐饮消费为例,8月两年同比-5.8%,明显低于6月的1%和7月的0.9%,9月又恢复到0.1%。

  网购消费亦见回落

  但疫情因素不能解释几个现象:

  一是网购增速下滑幅度高于整体。三季度网上商品消费两年同比12.8%,较二季度下滑4.6%,下滑幅度高于所有商品消费(下滑1.5%),而今年1月至2月的疫情反复对网上消费几乎没有影响。

  二是粮油食品类消费增速开始下滑。三季度粮油食品类消费两年同比8.1%,较二季度下滑3.9%,而去年和今年年初的疫情都不曾对这类必需品产生影响。

  三是社零增速自去年以来,即使在疫情平稳的状态下也不曾复原。疫情以来,社零两年同比最高的是去年11月的6.5%,今年4月以来一直在5%以下,疫情之前则在8%以上。

  由此可见,三季度的社零下滑固然受到了疫情反复的外生冲击,但消费的内生动力始终没有完全修复,甚至还有复甦中途见顶的迹象,严重削弱了疫情之后的经济内生增长动能。

  消费复甦的主要掣肘不在于总量,而在于结构不均衡,9月城镇调查失业率4.9%已经回落到2018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这并不能反映中低收入群体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修复已经完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疫情后时代中国家庭的财富变动趋势》显示,疫情对中高收入群体的冲击较小,年收入1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家庭的财富水平自去年三季度就恢复了正增长;相应的限额以上消费在去年疫情平稳后持续复甦了近一年,今年年初还录得近年的最高增速。

  另一方面,疫情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冲击较大,导致其收入下降、财富持续缩水。年收入5万至10万元家庭的财富水平在今年二季度才恢复增长,但三季度又重新缩水;年收入5万元及以下家庭的财富水平到今年三季度还在持续缩水,三季度缩水程度还有所加剧。这部分群体覆盖了中国多数城乡地区家庭,消费倾向最高但财富损失最大,直接导致限额以下消费增速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这与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景气度始终低迷同样有共性。

  服务业受冲击最大

  多方面因素导致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复甦动能缺失:

  第一,疫情反复限制服务消费复甦,规模庞大的消费服务业就业群体收入下滑。消费服务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且小微经营者多、营收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低,受疫情冲击也最大。根据统计局2019年的数据,中国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为4.05亿,其中从事消费服务业的有2.46亿,占比61%。

  根据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1年二季度报告》,调查样本中个体户占比87%,公司制企业占比13%,48%的经营者季度营收低于2.5万元,淨利润率平均为3.2%;高达78%的小微经营者集中在服务业,在消费服务业经营者中,有48.6%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是经营面临的最大压力。

  以旅游业为例,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的出游数据要弱于去年同期和今年“五一”。据文化旅游部统计,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中秋/国庆的87.2%/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中秋/国庆的78.6%/59.9%。作为对比,今年“五一”假期旅游人次恢复到103.2%,旅游收入恢复到77%;去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旅游人次恢复到79%,旅游收入恢复到69.9%。

  第二,疫情前景不确定性导致中低收入群体的预防性储蓄上升,消费意愿下降。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在收入改善时的消费意愿提升更高,在收入缩水时的消费意愿下降更多,预防性储蓄提升更明显。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疫情后时代中国家庭的财富变动趋势》,在疫情爆发初期的2020年一季度,所有收入组别的家庭中选择“增加储蓄”的占比都有明显提高,其中年收入5万及以下和5万至10万元的家庭组占比上升至50%以上;年收入10万至30万元的家庭组占比约45%;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家庭组占比约38%。

  第三,消费增速下台阶会形成自我强化的正反馈。消费服务业小微经营者众多,营收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疫情反复持续限制服务消费复甦,导致行业陷入困境。与此同时,消费服务业吸纳了大量中低收入就业群体,行业困境导致其收入恢复迟缓,反过来又对消费复甦形成抑制。此外,疫情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在削弱消费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消费意愿,这种效应在中低收入群体尤为明显。

  要切断消费疲弱自我强化的循环,持续有效的疫情防控是大前提,但必须要看到,疫情爆发至今将近两年时间,全球疫情形势演进可谓坎坷曲折,上半年发达经济体的疫苗接种成效一度显露了克服疫情的曙光,但变异病毒又一次改写局面。考虑到疫情演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不确定性,静待消费自发性复甦已经不是最优选择。

  因此,在做好防疫的同时,稳消费政策应该适时适度介入。由于消费低迷具有自我强化和网络效应,政策介入越早,政策成本就越低。这就类似于在信用和流动性危机中由最后贷款人出手稳定局面、阻隔危机蔓延,而且由居民衍生的道德风险应该远低于个别金融机构。

  建议重启消费补贴

  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下滑、消费意愿下降等导致消费复甦低迷的原因,笔者建议:

  首先,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下滑,建议对消费服务业中小微企业、个体户再出台专项税费减免政策。疫情以来已经有多项针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费支持政策出台,例如对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徵增值税(2022年12月31日到期)、对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2021年12月31日到期)。针对小规模纳税人的财税支持政策可以考虑继续延长执行,适度提高减免范围,并针对消费服务业中的小微企业、个体户再出台专项税费减免政策。

  根据《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1年二季度报告》的统计结果,半数以上的小微经营者表示,“没有受到任何政策支持”,认为享受到税收支持的占比仅为20%左右,即便是对于公司制的小微企业,认为享受到税收支持的占比也仅有35.9%。因此还要关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升财税政策惠及小微经营者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其次,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下滑,建议重启消费补贴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意愿。

  去年上半年,各地统筹财政和社会资金,通过发放消费券等形式有效促进了消费复甦。随着国内疫情持续平稳、经济逐渐常态化回归,政策支持力度也逐渐减弱。但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防疫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消费增速快速回落,重启消费补贴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意愿的必要性再次提升。消费券直接惠及居民和企业,反过来又以消费税、增值税等形式反哺税收,具有良好的杠杆效应和循环效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