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明观四海/吸引台商融入湾区建设\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 梁海明

2021-12-14 04:31: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和深圳两地在金融科技创新居领先地位,建议两地可主动招揽台湾的金融科技人才和企业。\资料图片

  “2021两岸企业家峰会”日前以视像方式在南京举行,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致贺信表示,尽管受到疫情不利影响,但近年两岸贸易额快速成长,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的热情不减,两岸投资合作动力强劲、潜力巨大。他并呼吁两岸企业人士管大事、明大义、兴大道,“大陆始终是广大台商、台企投资和发展进步的倚靠”。

  笔者认为,如果要进一步推进台海两岸的合作,以及台商、台企可以更加分享大陆稳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可抓住台湾业界的四大痒点,吸引台湾更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令台商、台企可以共融、共创、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当前存在的三大曲解

  当前,台湾当局及众多产业的业界人士,暂时没有把粤港澳大湾区当机遇,而是当作威胁、陷阱,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台湾当局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政治目的。如果粤港澳大湾区在五至十年内实践有成的话,会对台商、台湾民众产生极大吸引力,将对台湾政治带来影响和冲击,台湾民进党当局担忧大陆改以这种亲情结合经济惠台的大湾区模式,来处理两岸未来可能的统合问题。

  其二、台湾当局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经济边缘化台湾。由于在科技研发上,大湾区内的深圳已经成为国际创新研发基地,未来将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无论从人才还是产业的角度,都会对台湾产生磁吸作用。一方面,台湾的顶尖人才与高新科技产业未来会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吸引下,更多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和设厂。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过去经济仰赖金融、物流、港口货运、旅游等,缺乏足够的科技人才,尤其缺乏科技管理人才,大湾区各城市已开始从科技人才储备丰富的台湾挖角,且不仅从产业挖角,甚至蔓延至学术界,相关技术的教授也已被挖角到大湾区兼职授课乃至全职工作。

  再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且全区的流通更加的便利通畅,很多台湾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可能会因此从台湾转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此享受整合效应带来的降低成本的好处。台湾顶尖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出走”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势必挤压台湾经济发展空间,台湾当局担心将使得台湾经济沦入边缘化、产业陷入空洞化的威胁。

  其三、已在大湾区投资的台商则忧虑大湾区建设会进一步抬升生产成本,威胁其生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东莞,台商数量一度高达6000多家,是大陆台商最多的城市,大湾区其他城市如深圳、广州、中山、佛山等,也是台商投资热门之地。由于台商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以电子零组件、电脑周边、电力设备等制造为主,当年选择在大湾区各城市设厂多因该区成本较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成形,台商忧虑可能会造成包括土地成本、社保和工资等的成本节节提升,以及随环保法规日趋严格,均将威胁到在大湾区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台商的生存空间,一旦无法承受成本升高所带来的压力,未来会选择撤离大湾区。

  而且众多台商也认为,对台湾而言,“闽台合作”模式可能是两岸发展的主轴,因为无论就地缘、血缘或语言、文化绝对称得上是“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特别是,2015年4月成立的“福建自贸试验区”本就以“对台开放”和“全面合作”为方向,特别在投资准入政策、货物贸易便利化措施、扩大服务业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区内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因此,从当前来看,台湾业界认为,相较于粤港澳大湾区,闽台深化合作或谓“闽台融合”应是两岸最可能、也是最可行的发展模式。

  吸引台企的四个建议

  当然,只要深入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对台湾各界非无吸引之处,要吸引台湾各界共融、共创、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抓住台商、台企以下四个痒点,首先取易捨难,润物细无声般地改变台湾广大业界的想法。对此,笔者有如下几个建议:

  大湾区对台湾的第一个痒点是金融科技,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政府主动招揽台湾金融科技人才和企业。香港和深圳两地政府在金融科技创新模式,无论是金融科技企业数量、金融科技渗透程度,还是两地政府对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都居领先地位。

  全球金融科技方兴未艾,台湾经过这几年的推动与努力,也有一定的发展成效,但独缺宽阔的舞台,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香港、深圳的金融科技大舞台,应该足以让台湾的金融科技创新业者一试身手,尤其是未来在香港北部都会区、深港口岸经济带大显身手。

  建议香港、深圳两地政府,可主动招揽台湾的金融科技人才和企业,尤其是建议开发专门针对台湾金融科技人才和企业的APP,让这些人才和企业可通过该管道清楚了解港深两地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衣食住行情况,还有香港北部都会区、深港口岸经济带的情况,以增加他们对港深的了解和兴趣。

  第二个痒点则在绿色金融领域,建议设立“台港穗绿色债券通”。香港将打造成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这将能吸引台湾绿色企业可利用大湾区强大的投资者基础在深圳和香港发行债券。除香港外,广州也将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为另一绿色金融中心。台湾绿色债券市场自2017年首批绿色债券推出后,绿色认证(第三方认证)机构仍显不足,如果可以推动台湾绿色债券市场与香港、广州合作,建立“台港穗绿色债券通”,助推台湾与大湾区在金融领域的融合。

  第三个痒点是保险市场,建议将台湾保险业也纳入大湾区跨境保险范围内。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提出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承保及理赔服务。台湾保险业正面临利差及汇率折损的困境,庞大资金苦无去处,加上有众多台湾民众在大湾区生活、就业,需求庞大,如果台湾也和港澳保险业界一样被纳入大湾区的跨境保险合作,应也可开启台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另一扇窗。

  第四个痒点是吸引台湾学界尤其是推进台湾产学研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台湾的大学教授普遍薪酬低,正教授每月薪酬大约11万新台币(约2.5万元人民币)、副教授约10万元(约2.3万元人民币),只相当于香港教授每月薪酬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要增加收入,进行产学研项目是其中一个途径,但由于台湾大部分大学作为公立大学,其研究成果、技术被台湾当局禁止卖给、转让到大陆,这影响了台湾的大学众多教授的收入,也不利其继续进行创新科研。因此建议香港各大学、各科研机构,尤其是有开办台湾教育部门认可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的香港珠海学院,可与台湾的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吸引台湾产学研先进入香港,未来再寻机进入大湾区广东城市。

  最后,建议打造“泛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当前的对外宣传只强调粤港澳大湾区,会让外界认为只是大湾区11个城市的内部协作发展。但在大中华区商业世界里,普遍认为最好的企业协作,是香港人做财务、台湾人做厂长、新加坡人做行政经理、广东人做销售。

  因此,若能参与打造“泛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有利于增强大中华区企业、人才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融入感。

  由上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给台商、台企、台湾科研人员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机遇,如果台商、台企和台湾科研人员能够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信未来在大陆将更加大有可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