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扩内需和消费升级是大趋势,“虚拟人”的应用将解决传媒等行业艺人成本与风险高的痛点,2022年消费电子、传媒等板块估值料有机会提升。
这两天我们都在祝新年快乐,预测着新一年会有哪些事件发生及相应的投资机会。实际上,元旦只是地球绕太阳一圈后的一个标志日,接下来继续绕,而不是逆转,因此,2022年与刚刚过去的一年有什么大区别吗?应该没有。笔者觉得,把观察时间的区间收窄了,其实看到的只是波动,把时间拉长了看,才能发现趋势。
2020年开始,流行一个词语叫“赛道”,好赛道上的投资收益率会比较高。但好赛道上的投资标的难道都是好公司吗?于是笔者在2020年9月份写了一篇文章质疑,叫《好赛道上跑的究竟有多少匹好马》?
记得2020年公募基金的业绩也都非常好,仅上半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就达到24.21%。从行业ETF的淨值变化看,医药生物、食品饮料、半导体等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名列前茅,成为令人羨慕的“好赛道”。然而,2021年过完年之后,基金在好赛道上的“抱团”就解体了。“喝酒吃药”行情在经历了两年风光之后,2021年风光不再。
金融资产前景好于楼市
关于长期和短期资产价格的走势如何演变,笔者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短期走势符合辩证逻辑,即涨多了要跌,跌多了要涨,实现均值回归;长期走势符合形式逻辑,即取决于基本面,从而形成趋势。因此,短期走势无非就是围绕着长期趋势线作上下波动而已。
所以,找准大方向,追随大趋势很重要。例如,在过去二十年,大类资产配置中,重配房地产的逻辑是成立的。因为中国开启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民涌向城镇。但随着农民工进城数量的减少,中国开启了大城市化进程。大约从2015年开始,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出现了淨流出,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人口淨流入。
从主要靠农业人口转移来实现的城镇化,到如今的主要靠存量人口流动的大城市化,意味着房地产的总需求增速在下降。因此,从大趋势看,房地产作为资产的配置比例应该降低了。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中国的淨资产从2000年的7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20万亿美元,增长了十七倍。同一时期,美国的淨资产翻了一番,达到90万亿美元。全球淨资产从156万亿美元增加到514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过去二十年中国的资产(主要靠房地产)增长幅度超过美国的一倍多。从而使中国成为全球财富规模最大的国家。作为人均GDP水平还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的经济体,怎么可能位居财富规模全球第一?显然,从总体看,中国的房地产不仅存在泡沫,而且过大了。
相信大城市的核心地段房价还会坚挺,但性价比应该不大了。资产配置是着眼于未来的价值提升空间,譬如国内投资者在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太低了,大约只有美国投资者的十分之一。那么,好的金融资产多吗?应该不少。
扩内需和消费升级是大趋势,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消费主导的,而且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和人口的老龄化,消费升级会越来越明显,如高端消费、服务消费的占比会不断上升。
所以,吃药喝酒的相关头部企业依然可以长期看好。今年应该是PPI与CPI之间剪刀差缩小,那么,上游的盈利会减少,下游的成本会下降,而且还有涨价预期。
最近中药股涨了,中药和足球都是被提倡且国人喜欢的,但后者容易被证伪,前者不容易被证伪,因此,在消费升级和涨价的大背景下,中药股则具有自主定价权,其估值和盈利的提升应该都还有空间。
服务消费中,如果今年疫情缓解,则机场、航空、旅游休閒、文化娱乐等都会出现恢复性增长,尤其是传媒行业中的短视频产业链和元宇宙产业链更值得看好。伴随2022年苹果等主流厂商或推出元宇宙概念类相关“爆品”,将开启“元宇宙元年”的序章,而“虚拟人”等的应用又将解决传媒等行业艺人成本风险高的行业痛点。这将带来2022年A股相关的消费电子、传媒等板块估值提升的机会。
消费升级中,智能汽车(电动车)取代传统汽车(燃油车),应该是今后20年的大趋势。就今年而言,下游行业补库存很可能成为拉动后续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以汽车行业为例,受制于供给端芯片短缺的制约,经销商库存系数自2021年5月以来持续下降,10月和11月虽略有回升,但也只有1.29左右,远低于过去三年同期水平。如果芯片短缺问题得到逐步缓解,汽车行业有望迎来一轮补库期。
今后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动力则是自主创新和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因此,高端制造业中的头部企业应该值得看好,就今年而言,如果原材料成本下降,限电不再继续,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通讯、军工等有望迎来盈利的显著增长。而且,国家为了推动制造业的投资增长,也可能推出一些新项目。如“十四五”期间会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工业5G可能获得大规模投资,值得关注。
此外,一个长期趋势已经形成,即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迎来井喷式增长,相关产业链具有较高的中长期投资价值。新旧能源替代是大趋势,围绕“双碳”的投资机遇,在“碳中和”目标的驱动的产业变革中,新能源产业链的景气度或持续保持高位。
外部不确定性大于内部
赛道实际上与凯恩斯炒股的“选美理论”是一个意思,即选择与大部分投资者偏好一致的行业或公司。2021年沪深300跑输中证500和中证1000,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2019至2020两年沪深300都是跑赢后两者的。从大趋势看,在存量经济主导下,企业的优胜劣汰和向头部集中是大趋势。所以,2022年沪深300跑赢全市场是大概率。
2021年应该是改革之年,不仅因为它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而且由于基数原因,GDP增速远超6%,保增长无忧,也成为了2021年多个部委推进改革的时间窗口。2022年则应该是维稳之年,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维稳重点应该是在投资方面,尤其会体现在房地产投资的维稳方面。至于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肯定会大力推进,但通过政府主导来拉动投资,其效果不会太强,因为“需求收缩,预期转弱”,而房地产投资则靠民间资本主导,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增量贡献接近30%。
如何来稳房地产投资呢?那就需要让“预期转稳”甚至“预期转强”,降准降息、扩张财政、刺激内需,都是必不可少的。总体来看,今年中国的政策环境应该趋于宽松,对资本市场有利。
反观美国,今年可能面临两大风险。
首先是美联储大概率会在6月份以后加息,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收紧。综观历史,不难发现美股走牛主要得益于低利率环境。在低利率环境下,美股龙头公司加杠杆和发债回购股份对EPS(每股盈利)和股价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仅2019年以来,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分别回购了约14%、7%、4%、3%的股份。如果用纳斯达克100指数PE的倒数与Aaa级企业债收益率的差值来衡量纳斯达克龙头股的风险溢价,则当前仍处于相对合理水平,而一旦加息,则下行波动的可能加大。
其次,2022年拜登将面对中期选举,这将给美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带来不确定性。目前拜登的民意支持率较低。回顾历史,2016年底─2018年,特朗普时期“一党独大”、“减税再通胀”行情的终结源于2018年10月其中期选举丢掉众议院,市场预期其无法实施新的减税计划;1932至1935年,罗斯福政府“一党独大”的背景下,“废除金本位+大基建牛市”的终结源于其在1935年10月因激进改革而促使国会形成其反对力量占多数的“保守派同盟”,其后续所有经济计划无法通过。
目前民主党维持“一党独大”的局面,一旦拜登在其2022年中期选举丢掉参、众两院中一个或两个,引发市场对其无法实施新的财政计划的预期,则美股将面临调整的压力。故我们还需要紧密观察美国民意今年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