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逸叶知秋/香港恐面临高通胀考验\宏观资本首席执行官韩逸秋

2022-01-27 04:25: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过去一年CPI在2%附近徘徊,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5.6%的水平。\中新社

  在美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高达7%之际,拜登周一的记者会上洩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的通胀是伟大的资产……”时值市场担忧联储局连续加息和缩表控制通胀,作为全球最大债务人无意说出这句话,恐将影响深远。

  香港作为国际都会,过去一年CPI仍在2%附近徘徊,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5.6%的水平。一部分是因为疫情封锁导致消费无力和市道惨淡,一部分是源于内地较低CPI的传导。但疫情导致的空运收紧会将不断推升本港新鲜食材、药品和电子产品价格,而本月市面上的公共事业、服务业和零售加价潮恐怕也只是个开始。过去短短三个月中,有心人会发现麦当劳27元的香辣鸡腿堡套餐已变成41元,12元的麦炸鸡已经变成18元,加幅高达50%。而这只是众多零售和服务加价的冰山一角。

  如果Omicron这波疫情迅速过去,两地通关最终落实,那么外需恢复之下零售市道将回归常态。至于内地的低通胀,从历史来看只能部分影响香港CPI,大多数时候香港CPI是介于中美CPI的中间区域,而内地今年刺激经济政策也必会部分外溢到香港的资本和消费市场,香港CPI一季度或超3%。

  即便排除恶性通胀场景,“地缘政治冲击+拜登政府对通胀的绥靖态度+两地通关+新冠大流行告一段落”等因素叠加,很可能为香港带来一段高通胀年月,这会让很多习惯了通缩环境的社会基层难以承受。事实上,过去一年,基层市民生活因为燃气水电和食物的大幅涨价而日趋艰难。即使考虑到公屋政策让通胀数据失真,未来两三年仍有机会看到香港CPI达到5%以上水平。

  关于推动通胀的原因众说纷纭,白宫一口咬定是供应链,欧洲认为是能源危机,至于一路宽松的联储局则很无辜地把“暂时性通胀”字眼去掉了,这标志着通胀长期化已成事实。而不断美化通胀之名,甚至称其为伟大的资产,掩盖了很多深层次问题,比如市场普遍忽视了劳动力供应的长期不足。

  世卫组织(WHO)预计新冠长期化的病患高达10%至20%,同时又预计绝大多数人都会感染新冠。这就意味着,新冠对于全球劳动力的长期影响已经无法忽略。新冠感染高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在体力劳动岗位前线的人口,再加上顶级医学刊物论文已证实30%至87%的新冠患者会有轻重不一的后遗症(脑雾、易疲倦、认知障碍、运动能力下降),这使得本已中老年化的全球蓝领劳动力供应大幅萎缩。而新冠造成的人口萎缩和新世代不愿从事蓝领工作的倾向,将加剧加深这个趋势。

  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制于人口萎缩、疫情和严格抗疫政策而不能有效产出,而发达国家“食者众而生者寡”,蓝领工资势必大幅上涨,这就会开启工资通胀循环,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战乱甚至会更加恶化。

  如今发达国家面对两大悖论,一是拜登政府大基建和环保减碳并举,一是联储局扬言连续加息和作势缩表。基建的钢铁水泥和自动化机械都需大量耗能,与环保减碳更是南辕北辙。大基建与环保减碳的共同之处是需要大量花钱,这就决定了美国要继续大规模举债推动经济,这让联储局陷入了保持信用作通胀斗士,还是捍卫美元美债信用的两难。

  所谓一年加息四次甚至五次的说法,很可能在玩降低市场预期,美联储实际加息进程也许缓慢犹豫,因为大幅加息和缩表很容易会戳破美国债务泡沫属于政治自杀。美国盈透证券创始人近期就一针见血指出,美联储大幅提高利率几乎不可能,天量债务的举债偿债成本将压垮美元。

  拜登让鲍威尔连任隐含的政治意义在于,“维持不好你自己弄出的局面就准备背锅”,而让美元美债走上恒大式的“高息+大举债务扩张”路线显然不是可行选项。因此与其相信联储局会连续大手笔加息与缩表,还不如评估一下美元贬值前景,美债技术性违约或重组的可能性。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美元大幅贬值必造成本港通胀失控,这是香港管治者需要做出应对预案的大概率事件。但与发达市场对通胀挂鈎债券(TIPs)的需求火爆迥异,香港市场的态度极度冷淡,不知是通缩太久市场坚信香港可以免疫于全球通胀,还是流动性紧张导致市场不问价抛售。在资本市场风雨飘摇之时,iBond显然比利息几乎为零的本地银行存款回报好、风险小,对机构而言是不错的现金管理和套利品种。

点击排行